• 读秀检索
  • 馆藏检索
智能客服

智能客服

豪放派鼻祖——苏轼墨迹碑拓精品展

  • 发布时间:2020-03-06
  • |
  • 作者:抚州市图书馆
  • 阅读次数:5526

展览主视觉

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说到苏轼,很多人认为他只是一位大诗人,其实他还是一位书法家,一个乐天派,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轼作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才,不论在文学还是在书法上都可以称为典范,书法居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在中国书法史上,他给后世留下了不少著名的墨迹与碑拓作品。



此次线上展览“豪放派鼻祖——苏轼墨迹碑拓精品展”,选取了苏轼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通过“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三个主题板块呈现,其中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也在展览之列。苏轼的部分作品在清代被刻入了《三希堂法帖》,也就是下面提到的清代拓本。
作为线上展,它是一份干货十足的学习资源,只要你对书法和碑帖感兴趣,都值得细细浏览。


图片


苏轼的书法,随着他的经历不断变化。人生的早期阶段,苏轼的生活基本无忧,其自身的书法特色还未充分显现,更多的是追求晋唐之风,笔法姿媚。



治平帖

1069年

29.2cmx45.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早期代表作品《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



中年时期,由于乌台诗案遭贬黄州等人生经历的影响,苏轼在书法用笔、用墨上也随着其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在此阶段,苏轼创作书法时,笔法圆劲,更多的是表达自身内心的愤懑,同时书法特色也趋于成熟。



《北游帖》

1078年

26.1cm×29.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游帖》又名《致坐主久上人尺牍》。此帖乃可久致信东坡,东坡所复信。上述诸地皆在杭州之北,故称“北游”。
此帖清初被刻入《三希堂法帖》,下图为清代拓本。

图片图片

<<滑动查看

《致坐主久上人尺牍》清拓本

图片图片

<<滑动查看

《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

1081年

前帖30.2cmx48.8cm,后帖29.5cmx45.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作品创作于1081年(元丰四年),《新岁展庆帖》与《人来得书帖》二帖合装为一卷。
卷后有董其昌跋。二帖均是苏轼写给陈慥(季常)的书札,《新岁展庆帖》是相约陈慥与公择(李常)同于上元时在黄州相会之事;《人来得书帖》是为陈慥的哥哥伯诚之死而慰问陈慥所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苏轼·新岁展庆帖   清拓本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滑动查看

苏轼·人来得书帖   清拓本


图片

《获见帖》

1082年

27.7cmx38.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名《致长官董侯尺牍》。行书。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神宗元十五年(1082)六月二十八日。

对于苏轼来说,黄州是其人生最辉煌的驿站。


《黄州寒食诗帖》
1082年
墨迹素笺本  34.2cmx18.9cm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在1082年所写,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表达了当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在黄州,苏轼创作的书法精品,除了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还有《前赤壁赋》


<<滑动查看

前赤壁赋》  
1083年
23.9cmx25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清初被刻入《三希堂法帖》,下图为清代拓本。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滑动查看

苏轼·赤壁赋   清拓本


图片

一夜帖》 

30.3cm x 4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夜帖》又名《致季常尺牍》,是苏轼谪居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写给朋友陈季常的信札


致季常书帖》 清拓本


此帖判为元丰中东坡居黄州时所作宜。以书风观,此帖与《覆盆子帖》大略为一时之作。


覆盆子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信札,一千多年了,还是那么美!信中提到“季常先生”,苏轼的很多传世尺牍中,都提到了这个人的名字,作为苏轼的终生密友,“季常先生”陪伴苏轼度过了谪居黄州的艰苦岁月。


图片

致子厚宫使正议兄帖
1086年
25.6cmx31.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图片图片

<<滑动查看

苏轼·与子厚帖   清拓本


这里的子厚,名叫章惇,是苏轼好友。这封信写于元祐元年(1086年)十二月。


《游虎跑泉诗帖》
1090年
26.5cm×34cm 台北王世杰氏藏



晚年,苏轼在笔墨的表现上,更为老练,意态闲雅、结字极紧,从而体现了"沉著"的风格特色,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滑动查看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
28.3cmx306.3cm
吉林省博物院藏


北宋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于一卷。写此卷时,苏轼年已五十九岁,笔墨更为老健,笔意雄劲,潇洒飘逸。
此两帖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滑动查看

洞庭春色赋 清拓本
苏轼随手一挥,并没有刻意安排笔法和章法,正如苏轼所说,我的书法没有法,天真灿漫是我师,这种书法思想恰恰和尚意书风是吻合的,影响深远。也许是经历太多尘世的叨扰,也许是对红尘的一切已经看的很淡,苏轼正是有了这份坦然与从容,当把兴之所至付诸文字时,也就被烙上独特的苏子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