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秀检索
  • 馆藏检索
智能客服

智能客服

“瓶”安喜乐——瓶与花

  • 发布时间:2020-07-10
  • |
  • 作者:抚州市图书馆
  • 阅读次数:5985

前言

平安喜乐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祝福。在中国古代工艺品的器物命名、纹样装饰中,人们也常常寄寓着平安祥和的祈愿。瓷瓶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装饰品和实用器物,形制优美被人们喜爱,“瓶”谐音“平”,因此,它便被赋予了平和、平安的含义。瓶类器物出现的很早,许多器型来源于古代的青铜器、玉器以及其它材质的器物,随着大众审美的变化,器型和用途不断地改变。在日常中,瓷瓶常常用于佛前供养、文房清赏、装饰环境或作为插花艺术的花器。如今,瓷瓶的形态万千,功用各异,造型兼具士风雅韵与市井情趣,体现着精致、风雅的生活美学和祈福的含义。

本次线上展览展出的陶瓷实物图像均为青岛市博物馆藏品。在其2019年11月线下展览展出瓷瓶的基础上,选取《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收录的明清绘画中出现同一器型的作品一并呈现。在了解器型的同时,直观地欣赏瓶在古代多场景下的应用,管窥它们所点缀的古人生活以及人们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向往。

瓶与画

瓶与花

图片


1


梅瓶


梅瓶是一种口细短颈、丰肩宽博、瘦底圈足的瓶式,因口径之小,仅能插进一枝梅花而得名。初为酒器,后逐渐具备了陈设装饰功能。梅瓶在唐代便已出现,北宋时形成椭圆瓶身,形体修长的样式,元代继承宋代形制,变化不大,明清各式梅瓶大量烧制。明代梅瓶,多肩部较丰,胫部肥硕,清代梅瓶,肩丰硕而挺阔,胫部内收,至近底处又微撇。

图片

图1:清乾隆炉钧釉梅瓶

高10.6cm,口径2.1cm,腹径7cm


该瓶通体施炉钧釉,釉面光洁润泽,釉汁流淌,蓝、紫两色釉融汇交织,如云如霓,如斑如苔,分外瑰丽。虽为人工施釉,却宛若天成。炉钧釉是清雍正朝景德镇官窑仿钧窑器所创烧的新釉色,属低温色釉名贵品种。该瓶小口,短颈,丰肩,上腹微鼓,下腹渐收,平底。线条流畅,造型娇小,制作精细。此类单色釉小品在清乾隆时期十分流行,或作为大型器的微缩品,给人以“小器大样”之感;或作为文房用品,陈设于案头雅玩,典雅怡人。

图片

图2:清代 郎世宁 午瑞图轴 1732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绢本设色 109.3cmx58.7cm


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的。就构图而言,画中物品聚散有致,呈正三角形布局,给人的视觉以稳定感。而绘制方法则采用色彩深浅及光影明暗的变化展示花叶、水果和瓷瓶的立体感,尤其是瓷瓶肩部见于欧洲绘画而中国画绝无的“高光”手法,能令观者清晰地体会到西方油画的技巧。虽然画面没有落年款,但根据清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此图应作于雍正十年(1732年),属郎世宁在中国的早期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滑动观看>>

郎世宁GiuseppeCastiglione(1688-1766)〔清〕意大利米兰人,天主教士。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来中国传教,召入内廷为画院供奉,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画师,并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事,官至三品。工画,以西法参入中国画中,重透视明暗,刻画细致,晕染勻称,写实形似,自成一家。

2


观音瓶


观音瓶又名“观音尊”,流行于清康熙至乾隆时期。多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胫部以下外撇,瓶体修长,线条流畅。

图片

图3:清康熙青花松竹梅纹盘口观音瓶

高41.5cm,口径13cm,腹径21cm


该瓶盘口,平唇外折,粗颈,丰肩鼓腹下收,近足处微外撇,二层台式足。颈部饰云头纹、回纹与山纹环绕,腹身饰山石松竹梅纹,腹底饰几何纹一周,构图疏密有致,画工精细流畅,青花色泽淡雅,浓淡相宜。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松“四季常青”;梅“傲雪挺立”;竹“宁折不屈”。

图片

松竹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底足青花双圈内有“大明成化年制”楷书寄托款。该盘口观音瓶整体造型古朴,布局大气,是一件颇有意境的陈设佳器。

图片

图4:清代 邹一桂、郎世宁 清供四屏2

纸本设色 71cm×31cm


邹一桂、郎世宁合作的《清供四屏》工笔设色,设色饱满艳丽。每幅均以花青色作为底色衬托花瓶和花,加之对花瓶的细节刻画,使得画面呈现一种富贵的宫廷皇家气息。

邹一桂(1686- 1772 )〔清〕一字原褒,号小山、二知、让乡、二泉山人,江苏无锡人。雍正五年(1727)进士,官礼部侍郎,殿前侍御。邹一桂能诗善画,尤擅工笔花卉,间作山水。山水效法宋人,花卉学恽南田,清润秀逸,别具一格。邹一桂是恽寿平(当时“清六家”之一)之婿,得其真传。

3


撇口瓶


撇口瓶因瓶口外撇而命名。器型一般为撇口,束颈,长弧腹,腹下内收,外撇式高圈足。明清时有烧造,品种有青花、五彩、单色釉等,该类瓷瓶造型古朴,端庄大方。

图片

图5:清雍正仿哥釉撇口瓶

高27.2cm,口径6cm,腹径14cm


此瓶釉色沉厚细腻,布满细碎开片,为雍正仿哥釉器。明清两朝,仿哥釉之风达到鼎盛,而明清所仿烧的哥釉瓷,一般就称仿哥窑或仿哥釉,最早在明代永乐末年初现端倪,其中以明宣德、成化和清雍正、乾隆朝的制品为最精致。

图片

图6:清代 吴昌硕 兰桂清赏图轴 1906年

纸本墨笔 115cmx64cm


此作品在2015中国嘉德春拍大观之夜中以150万起拍,250万落槌。

吴昌硕(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40岁时拜海上名师任伯年为师学习画画,69岁成名,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4


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创烧于北宋时期,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后逐步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器。

图片
图7:清乾隆霁红釉玉壶春瓶
高42.5厘米
口径12.3厘米,腹径24厘米


图片
图8:明代 宋旭
罗汉图册-宾度罗跋离阇尊者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藏
绢本设色 28.6cm×29.2cm


此《罗汉图》系宋旭晚年八十一岁時所作,人物栩栩如生,在当时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人临摹者甚多。

宋旭(1525-1606后)〔明〕字初旸,号石门、石门山人,崇德(今属浙江桐乡市)人,明代后期著名画僧。善诗,工八分书,学画于沈周,工山水,宗巨然法,兼长人物。明后期著名的画派“苏松派”和“云间派”便是导源于宋旭,可见宋旭在晚明画坛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5


胆式瓶


胆式瓶是瓷瓶中最经典的造型之一,因器型如同一个悬胆而得名。胆式瓶线条简洁流畅,造型稳定挺拔,特别适合清供单枝长颈的花草。早在宋代,胆式瓶就被引入佛堂斋室,成为清净之地的灵物,到了清代,胆式瓶成为景德镇窑产品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样式。

图片

图9:清康熙霁蓝釉胆式瓶

高26.5cm,口径26.5cm,腹径17cm


此瓶直口长颈,削肩鼓腹,下有圈足,造型优美端正,仪态挺拔隽秀。瓶外壁满施高温蓝釉,釉色如蓝宝石般晶莹剔透。

瓶底施白釉,双圈内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图片

图10:明代 宋旭 罗汉图册-因竭陀尊者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藏

绢本设色 28.6cm×29.2cm

6


葫芦瓶


图片

图11:清康熙孔雀绿釉葫芦瓶

高14cm,口径3.5cm,底径4.8cm


该瓶呈葫芦形,小直口,平折沿,溜肩,上腹较小,束腰,下腹承圆球状,圈足,形如上小下大束腰葫芦。该瓶通体施鲜亮的孔雀绿釉,呈浓郁的蓝绿色,底足内施芝麻酱釉。釉面晶莹,素身纯净,玻璃质感强,秞面布满细小开片,釉下隐约可见拉坯痕,这些均为康熙朝孔雀绿釉的典型特征。此件器物小巧可爱,造型挺拔,为文房案头之雅物。

图片

图12:元代 陈琳 葫芦花瓶

绢本设色 86cm x 41cm


陈琳(公元1 4世纪初)〔元〕字仲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画山水、人物、花鸟,无不臻妙,得赵孟頫旨授,多资益,故其画不俗,临摹亦咄咄逼真。

图片
图片
图片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7


方瓶


方瓶的瓶体是由数块平板形瓷坯黏合而成,瓶体上有笔直棱线,样式一般有四方、六方、八方。

图片

图13:清乾隆霁蓝釉螭耳六方瓶

高36.7cm,口径18cm,腹径14cm


目此瓶从口至足呈统一的六棱体,直口,束颈,折肩,腹以下渐收,圈足,颈部饰双螭耳。六方瓶器型端庄典雅,制作规整。六方大瓶为乾隆早期厅堂陈设之佳器,品种有粉彩、镂空、单色釉等,且烧造工艺繁缛,不易成型。本器通体施蓝釉,釉汁肥腴均匀,成色稳定,色泽如蓝宝石般鲜艳夺。

图片

图14:清代 郎世宁 画瓶花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绢本设色 113.4cmx59.5cm


此画没有纪年,但从郎世宁的宋体款题推测,应属雍正年间的作品。对于牡丹花卉的描写,与《聚瑞图》同样不强调轮廓勾勒,敷用色彩的手法也十分相近。加上对于光影的处理,乃至于对于瓷器釉光的掌握等,都显示着相同年代的特质。画中瓷瓶为两兽耳,花纹为牵牛花,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青花牵牛花折方瓶》十分相似。

8


贯耳瓶


贯耳瓶器型源自商周时期青铜器,在宋代时开始出现瓷器制品,多为陈设用瓷。贯耳瓶一直延烧至清末,是清代官窑中传统式样,也是清宫瓷器的经典器形之一。

图15:清光绪窑变釉贯耳瓶

高29.7cm,口径11cm


清代自清雍正年间景德镇官窑开始烧造,一直延烧至清末宣统年间。该瓶口部呈四方倭角形,颈部饰有对称双贯耳,溜肩,扁圆腹,腹部中心有杏圆形凸起,长方形圈足,足内底心刻“大清光绪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器通体施窑变釉,以鲜红色为基调,棱角处间有黑色或露出胎体的白色,釉面凝莹光亮,釉质肥润厚重,凸显出典型的晚清窑变釉风格。

图片

图16:清代 郎世宁等 弘历观画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纸本设色 136.4cm x 62cm


此幅利用画中画的构图方式,表现乾隆皇帝弘历在清风中欣赏《洗象图》的情景。《洗象图》描绘的是扮作普贤菩萨的乾隆皇帝,正在观看众人为普贤的坐骑白象洗刷的场景。此图无作者名款,从创作手法上分析应该是中西画家的合璧之作。以西洋绘画技法表现人物面部,五官的刻画细腻、清晰,富有层次、立体感。乾隆皇帝的服饰则借鉴五代周文矩的“战笔描”表现,衣纹线条抖动弯曲,极具动感。

图片
图片

战笔描



图片


图片

图17:清代 宫廷画师绘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倚榻观鹊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绢本设色 184cmx98cm


图绘屋内身着华服的女子侧身坐于榻上,目视着屋外嘻戏的喜鹊。作者意在反映女子观赏喜鹊时愉悦的心境,但却潜意识地表现出宫内生活的空虚,成双成对的喜鹊映衬出女子的孤独、寂寞。主人翁背后的屏风上书有各种书体的“寿”字,寓有祈寿延年之意。

图片

局部图

9


蒜头瓶



此类瓶式因口头部鼓圆似蒜头得“蒜头瓶”之名,器型源自秦汉时期青铜蒜头壶。瓷质蒜头壶始见于宋代,瓶长颈,溜肩,圆鼓腹,腹下渐收,圈足为撇。明清两代景德镇御窑厂均有制作。

图片

图18:清道光仿哥釉蒜头瓶

高23.3cm,腹径14cm


该瓶为道光仿哥窑制品,通体仿哥釉,造型端庄,开片纹理呈不规则状分布,金丝铁线深浅布局,疏朗大气。该瓶口部呈蒜头状,长颈微束,溜肩,鼓腹,圈足略外撇。其器型取法于战国、秦汉时期的青铜蒜头壶,青铜蒜头壶最早出现于关中,为盛酒器,是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宋以后仿古器式盛行,瓷质蒜头瓶在历代皆有,尤其是明清官窑多延烧此种器型为宫廷所用。民国初年许之衡《饮流斋说瓷 》中载:“蒜头者,口似蒜头,而体段则近油锤,宋制已有之,后此尤伙。纯色、青花多有之。”该器外形追求俊秀古雅之美,在原物基础上又赋予了新的风格,彰显了其所处时代的审美品位。

图片

图19:清代 宫廷画师绘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消夏赏蝶

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绢本设色 184cmx98cm


此画描绘的虽是仕女夏日休闲的情景,表达的却是乞生贵子的吉祥意愿。萱草,又名忘忧、鹿葱。《草木记》谓“妇女怀孕,佩其花必生男”,因此,萱草以有助于孕妇生子,又有“宜男萱”之美称。葫芦,属于生命力旺盛的多籽植物,常被用以喻“百子”之意。画家巧妙地将萱草与葫芦分别绘于石侧、掌中,既增加了画面的观赏性,又蕴涵了求子的深意。

图片

局部图

10


琮式瓶


琮式瓶,在式样上沿袭了玉琮基本形制,在玉琮的基础上,增加了底。一般认为瓷质琮式瓶是从南宋开始烧造的。明清时期,琮式瓶是景德镇御窑厂常见的烧造器型之一。尤其是清代官窑,烧造出各种釉色的琮式瓶,有青花、霁蓝釉、青釉、白釉、炉均釉、仿钧釉、仿官釉、仿哥窑釉等品种。

图片

图20:清雍正仿哥釉琮式瓶

高25.6cm,口径7cm


该瓶直口,短颈,方平肩,长腹,方圈足。器内外施青灰色仿哥釉,足边无釉呈褐色。釉面开满碎片,遍布器身,釉质温润凝莹,光洁高雅。器身四面边角均有凸棱,造型挺拔,古朴淳厚。

图片

图21:宋 杜良臣《致忠常新恩中除贤弟》又名《致中一哥新恩中除贤弟尺牍》

尺牍,纸本25.7cmx36.3cm 


该帖展示出杜良臣学问该洽,小篆笔法精妙。笔画粗中有细、迂回婉转,让观赏者联想起夏日酷暑蒸蒸而上的热浪。笺纸上画有一个琮式瓶图案。该琮式瓶内插有花卉,可以推测南宋时期的文人已开始将琮式瓶用作插花瓶,来装点日常生活了。

杜良臣字子卿,豫章(指今江西省)士人,善小篆。




结语


瓶在绘画中大多以“瓶花”的形式出现,从中也可以看到明清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这种传统的以瓶和花为主的生活艺术,流露出的不仅是古人对优雅生活的追求,也蕴含着古人的生活智慧­——对人和自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