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Foreword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 《青玉安·元夕》
这是辛弃疾于南宋期间写的一首词,从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位爱国诗人对于故土不能收复的遗憾。可在词中所描绘的节日景象同样也是经济繁荣的投射,同时也是大宋王朝的一个缩影。
本次展览借助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为主题,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中心,以及其他的一些宋画来给各位还原千年古都汴京胜景。小编对《东京梦华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东京梦华录》是两宋之间的孟元老记载了汴京风物的著作。为啥孟元老要“梦”东京的繁华呢?原因有两个:一是《列子》中记载的故事,黄帝百日睡觉忽然梦见了自己来到了华胥氏之国,并被这个世外桃源所打动。所以后人就用“华胥之梦”来代表理想的安乐和平之境。二是孟元老写这本书的时候,北宋已经灭亡。《东京梦华录》写成时,已经是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年)的除夕之夜,距离孟元老离开汴京已经二十年整。故,“梦”字也表达一份追忆。
北宋在建立之初,继承了五代的四京制度,以宋州(商丘)为南京,以大名为北京,以洛阳为西京,那开封自然也就是东京。宋太祖赵匡胤之所以要定都汴京,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水路交通。在古代,陆路运输并没有水路运输方便。自从隋唐开辟大运河之后,同时也改变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而汴京正好处于黄河与运河的交接,这样的布局使得汴京必然成为经济中心。汴京处于华北平原的中心,也使得汴京没有了古代山川这种天然的军事防卫保障,为后来的靖康之变埋下了伏笔。
<<请横屏观看>>
名称:瑞鹤图
作者:赵佶
创作时间:1112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51cm x 138.2cm
收藏机构: 辽宁省博物馆
艺术时期:宋代
名称:千里江山图卷
作者:王希孟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51.5cmx1191.5cm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从北宋许多画作中,我们都能感觉到大宋盛世。赵佶的这幅《瑞鹤图》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便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也让我们看到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效果。可北宋真的有这么好吗?答案是真的。
看过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知道,这幅宋代风俗画在风俗史上的地位,但张择端并没有绘画出一个完整的汴京城市,通过《清明上河图》上的城门便可以看出。
宋代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城门
明代 仇英 《清明上河图》瓮城城门
宋代城门的门道数目可以来辨别一个城市的城门的性质和等级。例如一门道为州县城门和都城皇城旁门、后门;二门道为州郡正门;三门道为京都城门;五门道则为京城正门。
当然,我们知道张择端所绘画是外城门中的一个城门。现代有专家通过河道与东角街坊来推断它是东南角的一个外城门。但,在仇英的《仿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仇英所绘画的外城门却是一个瓮城。且在城门中有骆驼经过,证明是外邦来使。既有水道,又有翁门,让小编也一时无法确定是哪一个城门。
但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外城墙的城门,且张择端只是绘画出内城的一小部分便戛然而止了。这是为什么?竟然要表现东京繁华,为什么到了繁华之处却停止了呢?小编觉得这是张择端的精妙之处,他认为展示到这就够了。灯火阑珊处,即可,更多的是想象空间。
那点到为止的繁华是如何体现的呢?
宋代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卷首
名称:晓雪山行图
作者:马远
材质:绢本水墨
大小:27.6cmx42.9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这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开始,赶着驴队进城的小贩。在马远的《晓雪山行图》中也有这么一个形象,不过马远绘画的小贩只有两头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驴背所驮的商品:煤炭与炭火,这是冬季的紧俏货。小贩穿越山林进城贩卖,虽然他自己冻地蜷缩着身子,但他知道卖了这些,换来的钱财会让日子好受些。
小贩代表着商人的最底层,同时也是集市必不可少的成分,也是经济繁荣最底层的体现。我们顺着商人这条线继续往上捋。
我们可以将宋代的经济繁荣体现分为三个部分:其一便是城市发展模式,其二是宋代航运的规模,其三便是宋代政府对于商人的管理与态度。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近郊码头
这里是集市的入口,可以看到运货的船停靠在岸边,坐在货物上的商人指挥着自己的苦力卸载船上的粮食。在码头的周围发展出了一些茶摊与酒摊,这些茶摊与酒摊只是简单的茅草瓦屋,所以它们的消费对象基本上是码头老板、船员与苦力。
在近郊的集市,店面的选址并没有太多的管理,它们只是依据客人的需求而产生。这在侧面也在暗示着没有政府的过多干预,城市近郊的集市按照市场需求而发展。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远郊官道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近郊船只
画作中有许多细节提示了画作的时间为“清明时节”。在远郊的道路上可以看到一支队伍,前面的人打着锣,后面两人抬着轿,轿子上插满了杨柳枝。
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便有这么一段:“京城里一般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叫做大寒食。大寒食的前一天叫做‘炊熟’。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面粉做枣饼飞燕,还要用柳枝串起来挂在门头,为了纪念介子推。大寒食后的第三天便是清明了,这一天皇室宗亲们都要去陵墓祭扫。”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近郊—王家纸马店
在停靠在码头的船舶的船篷上也能看到清明节的祭台。正是在外城扫墓必经之路上,开着一家清明用品店—“王家纸马”,说明当时的商人对于店面的选址上有着充足的考虑。
望火楼
在茶楼的后面还有一座望火楼,这座望火楼的功能就是观察火情,并及时通报。通常这样的望火楼由军队驻守,可在画中的望火楼上已经摆放上了休闲的茶桌。一种可能,即此地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现火情,从而被荒弃。另一种可能便是此时的宋代政府已然不注重军事实力,从而淡漠了防范意识。
宋代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外城内的税务机关
而在外城城墙内却设立起税务机关来增加对于商人的管理,我们在城墙之上也没有看见巡逻的士兵,只有一个更夫正在看税务机关门口发生的争执。说明宋代官府增强了对商人的管理,忽视了军事管理。
宋代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近郊的虹桥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最为繁华的便是这座虹桥,因为不能确定城门的位置,所以也不能确定这座虹桥的位置以及名称。毕竟在外城中这样的虹桥就有十几座,其中最大的两座便是御道上的龙津桥与州桥。
而在这些桥下,我们看到了宋代恢弘的航运经济与其催生出的木制巨轮。
<<请横屏观看>>
名称:雪霁江行图轴
作者:郭忠恕
材质:绢本水墨设色
大小:74.1cmX69.2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图中,宋人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以倒下的桅杆,宋人称之为“可眠杆”,这是因为大型的帆船在过桥,或者风浪较大时,怕桅杆被风挂断,故做了这样的设计。
宋代的大型商船通常有一个复杂的多桅帆,这样的桅杆可以倒下,也可以转动方向,这样可以使用不同方向的风来助力。
我们可以看到在《清明上河图》中所有的船只都放下了桅杆,改用大型橹来驱动。这种大型橹由多人来操作,在狭窄的河道里既可以控制船只的速度也可以控制方向,这样就避免了船只之间的磕碰。
当然,船只上还有许多有趣的设计,小编在这里不多赘述,之后绘有推文专门就此展开。在《清明上河图》中,集市都是依靠着河道而展开的,可见当时的航运带来了无数财富,同时也影响了汴京城市发展的模式更加倾向于促进商的发展。
小编在上一节讲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对于外城的描绘只有区区靠近城墙的一段,而其他部分并没有做过多的描述。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内外城的坊市只能通过文献的坊市进行描述,并不能提供视觉体验。作为一个展览而言,这是不可行的。
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可以大致绘制出东京的建筑的地理位置。从地图中,可以看出,外城的重要建筑主要是围绕着河流建造的。而内城的坊市则是严格按照官方的制度分隔的,这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沿河而建的集市相符。
汴京地图 来源于《东京梦华录》一书
在《清明上河图》中,过了城门,最引人注意的便是这座宋代正店,孙羊正店。正店有三层,门首装饰彩楼欢门,说明这家酒楼的等级很高。门前又有“孙羊”、“正店”、“香醪”等灯箱广告,说明酒楼的生意大多是晚上。在店的右边存放着大量的木制酒坛,敞口,仿佛尝试用酒香来吸引顾客。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外城中的正店
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在御街的南街有一家以酿造玉液出名的遇仙正店。遇仙正店前有楼房,后有阁楼,布局独具一格,人们一半直接叫它台上。”从描述中来看,遇仙正店与孙羊正店在结构上并没有区别,只不过在孙羊酒楼的正面挂着桅子灯,就意味着有陪酒的妓女。在酒楼的后面堆满了酒坛,说明酒楼的生意极好。
如果在酒楼上看见表演节目的,不一定是歌妓,也有可能只是普通民众。在北宋的茶肆与酒楼中,有不少民众帮正在喝酒或者喝茶的贵族献艺或者跑腿,贵族一般都会给一定的费用。
对于商铺而言,靠近城门的位置是极佳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城门根上出现如此大的一家酒楼的原因。在酒楼的周围,又有说书摊、小吃摊、医馆、茶肆、巾帛店与香料店,这些都是宋人们经常消费的地方。
有趣的是在说书人的背后还有以为配音师,利用古筝来给说书人配乐,从而制造一定的氛围。
离酒楼不远处,便有一家较大型的医馆,招牌上写着“赵太丞家”、“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大理中丸医肠胃药”、“五劳七伤调理科”。从招牌上便可以看出,这家医馆主治醉酒后的一切疾病,包括醒酒药、肠胃药以及酒后斗殴后留下的伤害,并且以招牌的形式来吸引顾客。
如果喝多了怎么办,在酒楼的斜对面便有客店,“久住王员外家”、“久住曹二”。听听这招牌,“久住”虽然很直白,但言外之意也保证了房间的质量。
如果在客店需要外卖服务,可以让店小二通知“李家输卖”,无论是家具还是别的东西,他们都可以接送。
在城外,我们看见了一座寺庙,在寺庙的门口两旁立着哼哈二将。宋代政府对于宗教信仰是比较开放的态度,而民间的宗教信仰也是比较多元的。
名称:骷髅幻戏图
作者:李嵩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7cmx26.3cm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例如李嵩的这一幅《骷髅幻戏图》,图中所绘的是幻戏卖艺者表演的情景。小编在之前的文章中给各位解析过这幅作品,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前往往期文章观看。
就像之前文章中所说,《骷髅幻戏图》中的出现说明当时拜火教在宋代流传的还是比较广的,而汴京中也出现了一座拜火教的寺庙,但是在《清明上河图》中并没有显现。
除此之外,本土宗教也在宋朝经济上创造出一个关键的岗位:人生导师——算命师。在近郊的城外便有算命摊,摊位上挂着“决疑”、“看名”、“神课”,《清明上河图》也给我们提供了两处算命摊,一处在城内,一处在城外。我们很明显看出两个算命摊体现了这个行业的两种规模。城外的算命摊,基本上做到了一人解决所有的问题,基本上这里的算命师可以算得上“十项全能”了。
而城内就不一样了,为了体现出其专业性,“人生导师”的工作要分为两步:第一步,卜卦。在屋外的摊子,顾客通过测字、面相等手段求得卦签。通常这个时候,导师们会说一些比较悬的话,这个时候如果你觉得不可信,给完卦钱就可以离开。
如果你想对你的人生有更为深刻的了解,那就需要你解卦。这是一项比较秘密的工作,所以在屋内进行,同时也需要缴纳进一步的费用。
名称:杂剧打花鼓图页
作者:佚名(宋)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4cmx24.3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在《清明上河图》中有一个重要的元素并没有描绘出来,甚至在其中基本上没有看到其身影,那便是戏曲与杂技。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道,在腊月的冬至起,开封府就开始在皇宫面前搭建山棚,一到元宵节,御街上人头攒动。御街两旁的长廊下,是五花八门的表演,奇术异能,歌舞百戏,各家的摊子紧挨在一起,鳞次栉比。很遗憾在宋代的绘画中并没有表现这个场面的。
名称:金明池争标图页
作者:张择端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8.5cmx28.6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天津博物馆
艺术时期:宋代
名称:水殿招凉图页
作者:李嵩
创作时间: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4.5cmx25.4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汴京的中心便是皇城,这里殿宇林立。在历代宋画中也并没有汴京皇城的绘画,也许是出于安全考虑,毕竟在宋代画师们还有另一个身份便是谍。例如李嵩的这幅《水殿招凉图》中所描绘的水殿,在宋代的皇城中便有这么一个殿宇的存在,但是隐隐约约的远山,就会让你发现这其实是南宋江南地区的风景。
李嵩在做着与孟元老一样的事情,他尝试在粉饰南宋的繁华,就像水殿一样,但远处的青山仿佛在提醒他靖康之变,家国已破,城失人亡,故土为敌国所占的残酷现实。
自唐以降,茶文化在王公贵族、文人雅士的推崇下不断发展变化,渐渐从朝堂之上向民间延伸、传播,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和市民茶文化的兴起,茶肆开始出现,唐代的茶馆主要是供人们喝茶休息的公共场所,很多城市坊街都出现了颇具规模的茶坊茶肆,煎茶出售、设摊贩茶。我们在《清明上河图》京都胜景中便能看待许多茶肆,从近郊集市的入口到内城的路两旁,都有茶肆的身影。
出入茶坊茶肆的人涵盖了社会的各阶层,这些人在茶肆中演绎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茶肆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在其中品味的不仅仅是茶水,而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品味着人生经历的酸甜苦辣。
为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茶馆茶肆的经营方式各不相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时甚至背离了茶文化的特性。但恰恰是这样一种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经营方式成就了中国所特有茶馆文化,其独特的大众性、娱乐性、包容性为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宋代茶肆基本奠定了中国传统茶馆文化的基础,此后的茶馆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但基本没有超出宋代茶坊茶馆的格局。
名称:草书苦笋帖卷
作者:怀素
材质:卷本墨笔
大小:25.1x12cm
收藏机构: 上海博物馆
艺术时期:唐代
名称:萧翼赚兰亭图
作者:阎立本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8cmx158cm
收藏机构: 辽宁省博物馆
艺术时期:唐代
名称:调琴啜茗图
作者:周昉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8cmx75.3cm
收藏机构: 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唐代
但茶文化的真正形成却始于唐,“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这是杜甫《重过何氏五首》中的一句,足见唐代中期以后,饮茶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饮食传统。唐代基本开创了后世茶文化的传统,包括以茶入诗、书、画。
著名僧人怀素的《苦笋帖》∶"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是现存最早的佛门茶书法作品。相传为阎立本所绘的《萧翼赚兰亭图》则是传今最早的与茶有关的绘画作品。周昉的《调琴啜茶图》算得上将茶与琴联系到一起,上升为文人雅事。
名称:宫乐图
作者:佚名(唐)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48.7cm x 69.5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唐代
唐人煎煮,宋人冲点,明人渝泡,明代以后,瀹泡散茶成为中国饮茶的主导方式。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并不能够理解唐宋时期的泡茶方式,但如果能从茶与医药文化的角度考虑,便会发现许多问题都能够解答了。例如茶圣陆羽认为茶是神农发现了“茶”,并认为茶有提神醒脑的功能。既然将其作为一种药,自然会按照药草的方式来处理茶叶。如此看来,唐人煎煮,宋人冲点便一点也不奇怪了。
《宫乐图》就是一副典型的煎茶图流程,图中的茶汤是煮好后放在方桌上的,之前碾茶、煎茶、煮茶的流程应已在画面之外的地方完成。只呈现了用长柄茶杓将茶汤从茶釜盛出,用茶盏饮用的场景。画中再现了唐代饮茶的流程特点,也是唐代茶事昌盛的佐证。
名称:文会图轴
作者:赵佶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184.4cmx123.9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赵佶的《文会图》中就详细地展现了宋代点茶的过程以及点茶工具。点茶的基本过程有“碾茶”、“罗茶”、“候汤”、“熵盏”、“点茶”。
“碾茶”是指先将茶饼用干净的纸张裹住槌碎,然后将槌碎的茶饼放入碾槽中将其碾成细末,碾茶时需要快速有力,用时迅速才能够保证茶色的洁白纯正,否则接触茶碾时间过长,会使茶的颜色受到损害。
“罗茶”是将碾好的茶末放入茶罗中细细筛分,保证茶末在点茶时能够极细,才能够“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色”
“候汤”分为选水和煮水两方面,宋人选水不苛求名气,更为在乎水质,如“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
名称:撵茶图
作者:刘松年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44.2cmx61.9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唐人讲水有三沸,称为虾眼、蟹目、鱼眼,陆羽认为第二沸为最佳。蔡襄认为"候汤最难,未熟则末浮,过熟则茶沉",可见候汤对点茶的重要性以及火候的难以掌握。宋代烧水大多依赖于经验,也就是靠倾听水开的声音,有"背二涉三"的说法,即刚过二沸略及三沸的时候为最佳。
"熵盏"是指点茶之前先用开水冲洗茶盏,这个习惯至今仍然在中国人日常饮茶生活中保留着,认为茶杯预热有助于茶香的激发。宋人则认为"熵盏令热",可以使茶末上浮,"发立耐久"使点茶获得更好的效果。
"点茶"则有三个步骤,分为"调膏"、"点水"和"击拂",第一步先将研好的茶末放入茶盏,一般每碗茶的用量是"一钱匕",接着注入少许开水,将其调制成均匀的茶膏。然后一边注入开水,也就是"点水",一边用茶匙(茶宪)击拂。点水时,要有节制,蔡襄认为∶"汤上盏可四分则止"。击拂是在点水时用茶宪旋转打击、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也被成为为"运笼"。
名称:宋代 苏轼 宝月啜茶二帖
作者:苏轼
材质:纸本
大小:23.4cmx18.1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宋代,茶艺就是把喝茶从日常的层面上升华到文化欣赏的层面,在品茶的过程中,解渴并不是主要目的,而是滋润精神,提升生活品味。
北宋中期以前,饮茶方式是多种并行的,而且由于官宦士大夫的游仕生活,他们在故乡以外的地方也生活了许多年,这就使得一些饮茶习俗上出现了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平时饮茶也并不是一种方式。如苏轼的饮茶方法,"姜盐拌白土,稍稍从吾蜀"用的就是他故乡的品饮方式。
名称:茗园赌市图
作者:刘松年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7.2x25.7(一册)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而在民间,制茶已然成为一份光荣的职业,甚至在为了提高茶艺,时常在制茶人之间还有“斗茶”。斗茶出现的时间早于点茶,斗茶的基本方式被取用作为了宋代的主导饮茶方式,也就是点茶,二者所关注和表达的重点不同。
斗茶在于竞赛茶叶品质的优劣来论胜负,关键是"斗色斗浮",二者的鉴别标准和技术要求是相同的。关于"斗色",赵佶曰∶"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而斗茶的重点与时间、空间的跨度不一,有着更多的表现内容,即有尚白的茶色,也有不计茶汤色白色绿更注重茶汤之香味的斗茶。
名称:斗茶图
作者:唐寅(传)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56.4cmx61.8cm
艺术时期:明代
"斗浮"则是要求击拂出来的茶汤表面的茶末能够较为长久的贴在茶盏内壁,也就是咬盏,诗人都为此著诗云∶"烹新斗硬要咬盏","水脚一线争谁先","云叠乱花争一水"。斗茶的胜负最终在于最后茶盏壁内出现的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品鉴茶的香味也是斗茶的核心,至今仍是品鉴茶叶优劣的标准,宋时有范仲淹的《斗茶歌》∶"斗茶味兮请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名称:饮茶图
作者:佚名(宋)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3.2cm x 25.1cm
收藏机构: 弗利尔美术馆
艺术时期:宋代
当年赵匡胤打下汴州成后,便将皇宫内好的字画放在了京城的茶肆之中。自古绘画便有一定的教育作用,茶肆又是一个融合了普罗大众的场合。太祖赐蜀画给茶肆,凸显了他与民同乐的姿态,也为茶肆带来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等经营手段的先河。
结语
Conclusion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 〔宋代〕《题临安邸》
名称:清明上河图卷
作者:张择端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4.8cmx528.7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石渠宝笈名画珍赏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千古繁华一梦中,在《东京梦华录》快要结束时,孟元老写到这里,同许多南宋的遗民一样,他们想念故土,期待着“王师北定中原日”。但北宋的灭亡恐怕是从一开始便是注定的,连续的改革,无数文人治世的清梦被打破。或许,只有如同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才能够从这份悲痛中走出。
这让小编想到了之前写南宋小品山水中的一句话,不是南宋的画家没有技巧去画《千里江山图》似的绘画,而是家国已破,无心也无意。
[1]陈曼玉. 宋代文人集会茶画中的茶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1.DOI:10.27662/d.cnki.gznlc.2021.000131.
[2]许佳. 茶与中国医药文化[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21.DOI:10.27127/d.cnki.ghlzu.2021.000007.
[3]陶宣岑.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人景关系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20.DOI:10.27250/d.cnki.gnjyc.2020.000236.
[4]吴泽. 宋代茶诗研究[D].渤海大学,2020.DOI:10.27190/d.cnki.gjzsc.2020.000116.
[5]庞润昕. 《清明上河图》的建筑艺术[D].景德镇陶瓷大学,2019.DOI:10.27191/d.cnki.gjdtc.2019.000051.
[6]郭大伟. 宋代茶事绘画艺术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7]王学槐. 《清明上河图》中家具图像艺术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9.DOI:10.27738/d.cnki.ghnkd.2019.000083.
[8]范雨佳. 《清明上河图》家具图考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
[9]张筱晶. 基于宋《营造法式》的城楼建筑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8.
[10]钟灵毓. 《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东京市肆形态及街巷空间研究[D].湖南大学,2017.
[11]刘九零. 从“品茗图”的图像学意义看宋代茶饮文化[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7.DOI:10.27751/d.cnki.gjxkj.2017.000150.
[12]薛晓妍.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叙事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5.
[13]王凤玉. 《东京梦华录》名物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14]魏邦明. 《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中的北宋汴京城市体育[D].西北师范大学,2013.
[15]王燕. 宋代斗茶的民俗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6]宋姿莹. 《清明上河图》研究:以宋、明、清三本比较为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13.
[17]韩芳. 北宋东京休闲娱乐活动研究[D].河南大学,2012.
[18]周芊. 《东京梦华录》之北宋都城汴梁民俗生活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2.
[19]李政芳.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叙事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2.
[20]窦萍. 透视中国画“斗茶图”及其茶文化内涵[D].浙江农林大学,2011.
[21]梁淑芬. 北宋东京勾栏瓦子研究[D].河南大学,2009.
[22]孟元老[元]、侯印国.东京梦华录[M].三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