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秀检索
  • 馆藏检索
智能客服

智能客服

林泉高隐——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文士的隐逸生活

  • 发布时间:2020-06-05
  • |
  • 作者:抚州市图书馆
  • 阅读次数:5562

 前言 


图片
图片


“文士”,或称士大夫文人,是中国古代的知识阶层,作为社会政治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人生取向和处世模式中往往包含着矛盾而复杂的心态:一方面试图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想要超然于世事之外,在闲情逸致中求取人格的独立与精神的自由。于山水田园中的隐逸生活,由此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话语模式,代表着对自我心志的言说而成为历代文士歌咏、图绘的主题。


隐逸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宋代士大夫文人最崇尚的隐逸形态是居官而犹如隐的“吏隐”。元代晚期,江南地区的文人画家大多过着隐居的生活,他们通过绘画表达对山水林泉的体会和感受,寄托自己的隐逸心曲。到明代中叶的苏州,隐逸思想更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特征。吴门的文人画家也都有着隐居生活的体验。


此次展览主要以隐居山水中渔隐主题和高士主题这两类极具典型意义的文人画为中心,展示从宋代至明代隐逸思想与图式的转变。


图片
图片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

——北宋·郭熙(1023-约1085年)《林泉高致》

在中国古代,渔、樵、耕、读这几种主题经常出现在各类文艺作品中,文人士大夫将其作为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借以表达避世遁隐的愿望,其中尤以“渔隐”主题最为普遍。


“渔隐”主题可追溯至战国时代的庄周和屈原。在《楚辞·渔父》篇中,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末尾渔父唱的歌广为传诵:“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在劝屈原随世沉浮,懂得自胜之道,同时渔父也代表着隐士的形象。宋代苏舜钦无罪被黜,仕途中断,如此遭遇使他对渔父之歌产生了共鸣。他在苏州买地造园,并将园池命名为“沧浪亭”,表达了他愿学渔父做一名隐士的心绪。


对于宋代文人士大夫来说,隐居是他们平日渴望却不可得之事,山水画是表达隐逸思想的媒介。而到了元代,画家作为隐者对自身的处境表示肯定,像画自己的存在证明一般画下的,就是山水画。



▼向下滑动,横屏观看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宋代  王诜  渔村小雪图

绢本设色  34.6cm x 219.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渔村小雪图》描写小雪初霁的渔村山林景色,画面意境萧索,虽有渔夫艰苦劳作,但反映的却是画家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向往。


▼向下滑动,横屏观看

图片图片图片

宋代  许道宁  渔舟唱晚图

绢本墨笔  48.9cmx209.6cm

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渔舟唱晚图》(亦名《渔父图》、《秋江渔艇图》),是许道宁的代表作,该卷上并无款识,由于比一般手卷一尺左右的高度高出甚多,故有时也被称为《高头渔父图》卷。


此画将一望无际的山峰罗列于江岸,挺拔陡峭,险峻之极。



山头用竖直细线皴出,峰头直皴而下,用笔之挺劲突出了岩石坚硬锋利的质感。山坡上,楼阁精致,树木峥嵘;两山间,潺潺的溪流由近及远婉转地汇入江中。


图片


平静的江面上有一窄小的木桥,两位行者正从桥上走过;江中几只渔舟游弋,上面忙碌的人像是在捕鱼。


图片


所有的景物都被描绘得既自然又贴切,显得那么和谐。


图片

元代 吴镇 芦滩钓艇图 1350年

纸本墨笔 31.1cm×53.8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要想真正理解这幅画,必须先了解吴镇的身世。吴镇生于南宋末年,本为将相之后,身份显赫。元灭宋后,一方面,统治阶级对士大夫进行打压,坊间有“九儒十丐”之言;另一方面,面临“异族”统治,士大夫也不愿摇尾乞怜,纷纷归隐山林,以明其志。吴镇也不例外。



此图中,吴镇将自己化身成渔夫,驾一扁舟,纵情山水,表达其虽一生清贫,却高自标置,隐居不仕,虽有势者不能夺的精神。画中山水是自然山水,也是吴镇心中的山水。


图片

画中题词


图上题有渔父词一首: “红叶村西夕照余,黄芦滩畔月痕初。轻拨棹,且归欤,挂起鱼竿不钓鱼。” 款:“梅老戏墨” 。画面水中央有一渔夫,并未有人在旁,似是吴镇的自我投影。其实,吴镇的一生不就如这一渔夫吗?


笔墨的层次变化


笔墨也是此图可圈可点的部分,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吴镇高超的用笔技巧和墨色层次变化。


图片

元代  吴镇  渔父图  1352年

绢本墨笔  84.7cmx29.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片


此画远景诸峰峭拔而立,绵延起伏;中景坡石渐缓,相拥而卧,老树从中斜逸而出,枝干虬曲,树叶繁茂,一道幽泉从远山处蜿蜒而来,流水潺谖,汇入江中;近景的江面上,一渔父泛舟其上,他手扶桨一手执鱼竿,怡然自得地坐在船沿上垂钓,渔船两边沙碛点点,木盛草美,随风飘荡。

 


图上正中草书“渔父辞”一首:目断烟波青有无,霜凋枫叶锦模糊,千尺浪,四腮鲈,诗筒相对酒葫芦。并款署:“至元二年秋八月,梅花道人戏作《渔父》四幅并题。”下钤二印。图上有清人王铎诗题。 


吴镇的父亲在宋朝是抗金的将军,其叔父与赵孟頫是至交。吴镇秉性孤傲,从不愿意与权势者来往,不愿意做官,也很少卖画,不是卖不掉,而是不愿意卖。吴镇对渔父题材情有独钟,但他并不是主要歌颂渔父形象,更多是将渔父形象置于某种背景中,营造出一种空无的境界。渔父之意对吴镇而言,是一种超然的生活姿态。渔父之“父”又作“甫”,是对老年男子的称呼。老年人历经沧桑,明于得失,归心淡泊,古称人老之后不归禅则归道,隐含着超脱之情。 吴镇那种“曲直知有节”不肯傍人篱落的思想也从他画的众多的《渔父图》中反映出来。 从“至元二年秋八月“判断,此作是吴镇五十七岁时的作品。 


图片

元代  吴镇  洞庭渔隐图

纸本墨笔  146.4cmx5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是吴镇六十二岁的作品,采用“一河两岸”式的构图,近景画双松挺立,枯树横斜,隔岸则是迤逦的山坡,与水边荡桨的渔舟,十分忠实地呈现出江南水乡泽国的景象。


图片

元代  盛懋  秋林渔隐图页  1350年

绢本设色  32.5cmx31.3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图片


图绘河岸上草木茂盛,河中一隐士坐于船头,正专心垂钓,小艇上方三只飞鸟振翅远飞;整个河面水波不惊,宽阔无边;远处山峰耸立,群山连绵。画面表现出隐士地处幽静的环境和其安逸的心态。


▼向下滑动,横屏观看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明代  佚名  夏圭(传)秋江渔乐图卷

纸本墨笔  22.4cm x 173.1cm

弗利尔美术馆

此幅绘枯柯寒鸦,远山澄溪,一孤舟翁垂钓其中,得隐居之乐。


▼向下滑动,横屏观看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明代  唐寅  溪山渔隐图

绢本设色  30cmx610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卷作江干岩岸。杂林疏朗,渔舍水榭座落丹枫岸石掩映间。水面舟艇容与,舟上渔人或垂纶放钓,或横笛濯足,或拍掌击节和歌。屋内则促膝对酌,或凭栏观钓,或策杖闲步。通幅以中锋湿笔斧劈斫趯,用笔劲利,设色明艳,清雅幽丽,神采逼人。


图片

明代 王绂 清溪渔隐图

纸本墨笔 89.5cm×39cm


此幅《清溪渔隐图》作于永乐二年(1404),系他永乐元年因善书被举荐进京而供事文渊阁参纂《永乐大典》次年。事实上,以王绂继踵吴镇的个性,如果不是之前因为胡惟庸案被累,估计此次也不会出山。既在官中逼不得已,只好将心事发抒于图画中,而已经成为隐逸世外代名的渔父图显然是最好的选择题材。 


此画仅以披麻小皴绘一带萧索远山,近处只着数株秋树,并江岸丛生乱草,一叶扁舟半隐于林木中,一古衣冠士子坐于船头悠然垂钓,船尾童子不停摇橹——如此钓法,似可与姜太公直钩垂钓媲美——毫无疑问,这是王绂有意为之的,其用心自然不言自明。整幅冲淡虚和、恬静安详,不愧为兼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于一体的大家之作,而据此似亦可看出王绂当时身在官家心在山林之况。


▼向下滑动,横屏观看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明代  钱榖  云溪渔隐图

纸本设色  31.4cmx355.2cm


《云溪渔隐图》绘河溪里热闹声景,河面上数只船只往来,渔夫们在船头撒网捕鱼,岸上柳树成荫,柳条依依,树下渔夫吃饭聊天,辛苦劳累,但仍为收获而高兴。 “渔隐”作为绘画题材始于唐代。唐代诗人张志和隐而不仕,以一叶扁舟垂纶捕鱼为乐,自号“烟波钓徒”。他创作了《渔父词》和《渔隐图》,从此这一题材便经久不衰。各个时代所追求的归隐意味是不同的。在元代,面对蒙古政权的高压统治,没有政治出路的汉族文人纷纷避世隐遁,所以在他们创作的《渔隐图》中“隐逸”的意味强烈。到了明代,文人可通过科举制度走上仕途,他们所描绘的《渔隐图》中出世隐逸的思想被大大淡化,却加强了对现实社会的描写,这是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




图片

高士图最早属于人物画的范畴,如商山四皓、竹林七贤等,往往描绘的是高洁的历史人物或当世名士,是有名姓事迹传世的具体人物。从宋元开始,文人画家将高士的形象置于山水背景之中,从而使高士题材的画作进入山水画的领域,突出了隐逸主题,这些高士题材的绘画逐渐隐去了高士具体的名姓,成为一种象征符号。

图片

南宋 梁楷  东篱高士图

绢本设色 71.5cm×36.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高士手拿菊花,漫步在山中。背景用淡墨烘染,而红叶跟高士手中的菊花,点出这幅图画的是秋天。陶渊明是著名的“隐逸诗人”,又特别爱菊花,图中的高士或为陶渊明。


图片
图片
<< 滑动查看

元代  赵孟頫  幼舆丘壑图  约1287年

绢本设色  27.4cm×117cm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


元代赵孟頫(1254-1322)的《幼舆丘壑图》卷,代表了一种水际高士的构图模式。石守谦指出:“这种水际高士的构图模式,经常被文人画家用来传达谢鲲式的‘朝隐’理想。谢鲲是东晋名臣,同时也是超俗的隐士,虽然身居庙堂,但胸中常存丘壑。他的如此‘朝隐’行径,不仅透过《世说新语》而广受后人传诵,在绘画史上,也因为有顾恺之为其画像,置于丘壑之中,而形成一个图绘传统。”《幼舆丘壑图》即是赵孟頫自喻之作。


图片

元代 王蒙  溪山高逸图

绢本设色 113.7cmx65.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溪山高逸图》轴描绘高山密林之下有茅屋三间,屋中士人正在案上抚琴,童子侍立于旁,屋前平坡白鹤展翅,另有一人正欲渡桥而来,溪旁屋后苍松挺立,浓荫繁盛。画面右上方款题“叔明王蒙为菊窗琴友制图”,可知此图是王蒙为琴友所画,高逸之士乃画家对朋友的写照,正欲渡桥的远道而来者也许正是画家自己。 


上面两张元代文人画家的高士图,前者借古人自喻,后者将自己和友人画作高士,表达了隐居的愿望。这正是高士图绘的新发展,画家除了表达追慕先贤的情思以外,更多地表达自己对心中理想的向往,并以此抒发个性情感。


图片

元代  王蒙  青卞隐居图  1366年

纸本墨笔  140cmx42.2cm

上海博物馆


《青卞隐居图》画于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是元末著名山水画家王蒙的代表作。 


图片


王蒙一生画过许多隐居图,但内心对退隐和出仕始终十分矛盾。因此,他的画气息不如黄公望、吴镇、倪瓒的作品那么平静超脱,线条中往往透露出几许不安的情绪。王蒙的画早年受外祖父赵孟頫的影响,得“文人画”的精髓,又上溯到唐宋诸名家,得其法,后以董源、巨然为本归,化出自家体例。 


图片


《青卞隐居图》描绘画家故乡卞山苍茫景色,山上树木茂密苍郁,溪流回环,景色清幽,隐士行居其间。


图片


画法先以淡墨勾皴,而后施浓墨,再用焦墨皴擦,使得画面不迫不塞,元气淋漓,气势磅礴,创造了线繁点密、苍茫深厚的新风格。


图片

元代  王蒙  夏山高隐图  1365年

绢本设色  149cmx63.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片


此图画重山峻岭,瀑布孤悬。下方房舍两区,右侧屋内高士手持羽扇踞坐榻上,童子捧盘侍奉左右,屋外一童子正在调鹤,庭前草树丛密,山溪流淌,横卧溪上的小桥将两处屋舍连接。左侧屋内一妇人正在劳作,庭中小犬静卧,呈现出一派静谧清幽的意境。


图片


林间小路上,一着官服之人捧敕而来,似征召高士的使者,抑或是奉敕祭山的官员。中部山路曲折,溪水潺潺,观舍隐现于松荫林木之间。上部山峦叠起,瀑布飞泻。右上自题:“夏山高隐,至正二十五年四月十七日,黄鹤山人王蒙为彦明征士画于吴门之寓舍。”按至正二十五年为1365年,王蒙时年57岁。此时正是其创作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他画有大量以隐居为题材的作品,此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此图为彦明征士而作。元代以“彦明”为字者甚多,经考察推测,唯至正年间为华亭县尹的张德昭有较大可能是此图的受画人。此图作于吴门之寓舍,或为二人同游苏州而有是作。


图片

明代 唐寅 松阴高士图

纸本墨笔


唐寅的《松阴高士图》轴,也是一河两岸式构图,画一位高士站在江岸闲眺,对岸峭壁之上,两棵松树呈偃仰之姿,其上白云缭绕,青山隐隐。人物衣带飘拂,气宇轩昂。


作者自题占据了一半的画面:“昔人歌沧浪,其志良有以。今君号沧浪,事亦有所启。纷纷污濯中,洁已将自洗。达官跨高马,所行为众鄙。志士守闾阎,不辱宁肎死。世不分白黑,类视若蜂蚁。蜂蚁有君臣,世途无泾沚。他日我期君,散发衡门里。万事何足问,长缨付流水。干旋坤转日月改,白发长泉吾已矣。为沧浪先生赋,居士唐寅。”  这件可与王蒙《溪山高逸图》轴类比,乃唐寅为友人所画高士图,是以诗画明志之作。  


图片

明代  唐寅  空山长啸图

纸本墨笔  53cmx29.5cm

广东省博物馆


唐寅《空山长啸图》卷,画一高士行吟于山涧峡谷之中。作者题诗曰:“清时有隐伦,衣冠阿谁肖。幽涧纳飞瀑,空山答长啸”。画中高士,即为作者化身。


图片

明代  吴伟  树下读书图

绢本设色  168cmx10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面内容表现的是传统的隐逸耕读题材,一位中年文士耕牧之余在树下休憩,展卷读书,自得其乐。明中期以后政治日益腐败,科举仕途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不少文人产生了遁世思想,选择远离官场的闲适生活。吴伟一生两度出入宫廷,对官场和民间都有着深刻的体会,此类题材多次出现在他的笔下。此作用笔潇洒劲健,多以侧锋运笔,锋芒毕露。


图片

明代 文徵明 中庭步月图

纸本墨笔 149.6cmx50.5cm

南京博物院藏


此轴以文人雅集夜景为题材。用笔逸趣横生,用墨清淡雅逸,人物刻画古拙有趣,图中树木描绘不多,因烘染得宜,反觉林深树密,得月夜清旷明澈之趣,足见文氏墨法之高妙。


图片

明代 文伯仁 松风高士图

纸本设色 98.7cm×27.6cm

辽宁省博物馆

图片


图绘群山环抱中,泉水汇于山脚,一高士执仗过桥,一童子紧跟其后。本图以淡设色勾画,近处松叶针针清晰,墨色浓郁苍润,细致已近工笔;山水以淡墨勾勒,突出层次感;远处群山,墨色均匀,一笔带过,尽显高耸峻峭之美。


图片明代  谢缙  为杜琼作东原草堂图
浙江省博物馆


以博学闻名于时的杜琼,曾数次辞去朝廷的征辟,而以授课为业,在家乡苏州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正统至宣德年间,他组织文社,修筑园林,以“图画中人”自许。在晚年给友人的信中,杜琼对自己的园居日常有如下描述:“家居之东,有一别墅,名曰东园,其中杂艺花卉,惟竹为多,曾于竹间构一草亭,颇觉幽雅”,“ 斯亭之胜,传之遐远,四方士大夫之过吴而不登斯亭者为欠事”,“予于暇日簪鹿冠,披鹤氅,蹑琴面之鞋,曳百节之杖,循曲溪,上斯亭,喧嚣不闻,一尘不到,焚香静坐,以观造化生意”。

 

杜琼的东园,是其时吴中文士的雅集之地,而作为吴门画派的先驱人物,他隐于市而耕于艺的人生模式,也代表了自明代中前期开始苏松吴中地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人心态。于园居生活中体会山林气息,以景物寄寓情趣和志向,园林书斋作为主人审美的体现和身心的归宿成为吴门画家乐于表现的题材。








结 语

从此次线上展览所展示的宋代至明代的画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山水画并不只是对自然的描摹,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每个时代的文士都有着不同的隐逸思想。而随着文士隐逸思想的转变,他们在画中所描绘的渔夫或高士的形象也在发生转变。从这些画作中,我们可以窥见文士群体的幽微心曲。




参考文献:
[1] 班宗华:《五代(公元907-960 年)至宋代(公元960-1279 年)》[M],杨新、班宗华等著:《中国绘画三千年》,北京:外文出版社,1997.
[2] 薄松年:《吴镇的渔父图》[M],《中国艺术史图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3石守谦:《隐逸文士的内在世界——元末四大家的生平与艺术》[M],《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台北:石头出版社,2010.
[4] 石守谦:《失意文士的避居山水——论16 世纪山水画中的文派风格》[M],《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毛秋瑾.明代吴门画家山水画中的隐逸主题与表现图式[J].装饰,2017(03):23-27.
[6]王平. 五代两宋山水画“画题”之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7.
[7]陆天宁. 明清画家创作隐逸题材的条件与关系[D].南开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