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会友——中国传统文人雅集
雅集源自于古代,专指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他们多会集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间,感受大自然的风物同时,进行饮酒赋诗、弹琴作画、焚香斗茶、谈禅论道、赏玩古董的传统聚会形式,以寄托性情,抒发心志与理想,展现文人的风度,气质和才情。
雅集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独特景观,是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往方式。最为著名的为东晋的兰亭雅集, 众多文人雅士在曲水流觞、品茶饮酒间创作诗篇,王羲之即兴创作的《兰亭集序》被后世评为“天下第一行书”,极大的影响了后世文人的交流聚会方式。雅集不仅仅是交际与娱乐,更是文艺创作平台。著名的雅集还有唐代的香山九老会、宋代的西园雅集和元代的玉山雅集。
雅集是具有较高精神追求的活动,记录、追忆文人雅集场所的文学与绘画成为历代盛而不衰的创作主题。本次展览选取了绘画作品中描绘文人雅集的场景数十幅:赵佶《听琴图》,《文会图》、李公麟《会昌九老》、《商山四皓》,周文矩《文苑图》,文徵明《兰亭修禊图》,仇英《西园雅集图》等等。雅集活动不仅产生了大量的文学和绘画作品,也为我们更为深入了解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和独特审美精神提供了丰富资料。
兰亭雅集 时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节”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十许公里处) 人物: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等42位名士 兰亭雅集的基本内容有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制序和挥毫作书等。兰亭雅集行祓禊之礼,被称为“修禊”。修禊活动的地点一般选在临水之处,即通过洗漱的方式把一切污秽的东西清除干净。把酒洒在水中,再用兰草蘸上带酒的水洒到身上,借以驱赶身上可能存在的邪气,而求得来日幸福、美满之生活。 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是东晋文人的一大创举:客人到齐之后,主人便将他们安排到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由书童或仕女将斟上一半酒的觞,用捞兜轻轻放入溪水当中,让其顺流而下。根据规则,觞停在谁的面前停滞不动,谁就得痛快地将酒一饮而尽,然后赋诗一首;若才思不敏,不能立即赋诗出来就要被罚酒三斗。 向下滑动查看 01 《定武本兰亭》 佚名(宋)纸本墨拓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定武兰亭序》为《兰亭序》帖石刻名。唐太宗喜晋王羲之父子书法,得《兰亭序》真迹,命人临拓,刻于学士院。五代梁时移置汴都,后经战乱而遗失,北宋庆历间发现,置于定州州治。大观中,徽宗命取其石,置于宣和殿。北宋亡,石亦散失不传。定州在宋时属定武军,故称此石刻及其拓本为“定武兰亭”或“定武石刻”。其拓本简称“定本”。一说《<兰亭序>帖》原本为唐人所作,非王羲之书。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02 《褚摹良临兰亭序》 褚遂良 纸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卷旧传为褚遂良所摹,故卷前项元汴标题“褚摹王羲之兰亭帖”,简称为“褚摹兰亭”,实未必确切。全卷有宋、元、明诸家题跋或观款,以及鉴藏印记215方,又半印4方。其中“滕中”等2方北宋印和南宋绍兴内府“绍兴”、“内府印”、“睿思东阁”等7方印属真,第一后纸上米芾诗题及7方钤印亦真。因知此卷当为北宋米芾前临摹本。但作品质地属楮皮纸,是宋以后方普遍使用的纸质,或可证此为北宋摹本。全卷由两幅纸拼接,前纸19行,后纸9行,行款排列较松匀,以临写为主,辅以勾描,因此书写较为流畅,亦具一定功力。此卷流传鉴藏经过大致为:北宋滕中、南宋绍兴内府、元赵孟頫、明浦江郑氏、项元汴、清卞永誉、乾隆内府。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03 《冯承素摹兰亭序》 冯承素 纸本墨笔 24.5cm×69.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传世王羲之《兰亭序》摹本(神龙本)自元《冯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代郭天锡后,一般衍称为冯承素手摹本。帖中破锋、断笔、结字、行墨,均精徵入神。《冯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cm,横69.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馮承素奉勒摹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蘭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珊瑚网》、《式古堂书画汇考》皆有著录。前贤定为唐摹最佳本。文嘉跋曰:“若其摹搨之精,勾填之妙,信非冯承素诸公不能也。” 据考,卷首“神龙”半印小玺并非唐中宗内府钤印,而是后人所添,定冯承素摹也不可信,但仍是唐以来流传有绪的古摹本。 本卷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题“晋唐心印”四字。后纸有宋至明20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180余方。其流传经过,根据各题跋、印记和记载,大致如下:南宋高宗、理宗内府、驸马都尉杨镇,元郭天锡,明内府、王济、项元汴,清陈定、季寓庸、乾隆内府。历代著录有:明汪砢玉《珊瑚网书录》、吴其贞《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顾复《平生壮观》、吴升《大观录》、阮元《石渠随笔》、《石渠宝笈·续编》等书。刻入“兰亭八柱”,列第三。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04 《玉枕兰亭序》 赵孟頫 纸本墨笔 14cm×34cm 私人收藏 赵孟頫一生究竟临写了多少兰亭,今天已无从查实,但从文字记载中可知,为数是很多的。元人仇远说:“余见子昂临《临河序》,何啻数百本,无一不咄咄逼真。”仇远是与赵孟頫有交往的同时代人,见到赵临兰亭数百本。另一位元人黄溍《跋兰亭序》亦云:“吴兴公临褉帖,予所见亡虑数十本,此其最佳者。然尝观唐冯承素所临,极萧散朴拙,殊与此不类。好事者能合而求其同,则王氏笔意所在可得矣。”赵孟頫南北宦游,仇远并不能见到他的所有临本,他未见到的必然也为数不少。今天距离赵孟頫生活的时代已六百多年,我们不可能如仇远那样见到数百本赵临兰亭,就连黄溍所见,元人文集、明清人书画著录及汇帖中所刻的几十件,也不可能全见。小字兰亭,世称玉枕本,传世不止一种,以文明书局影印《宋拓玉枕兰亭》为最佳。首行最后一字“会”字缺,“湍、流、带、右、天”五字微损,“亭、群、列、幽、盛、游、殊、不、古”九字已损。定武兰亭的其他考据,如八阔九修、金龟卧顶、蟹爪针孔等也都应有尽有。刻工精妙传神而书法劲挺,欧书意态甚足。帖后有清孙承泽、吴正治、黄机、龚鼎孽、翁方纲、李宗翰跋。本帖前后有明晋府朱棢印多方,装表格式一如晋府藏游相兰亭。以致孙承泽以为是游相兰亭。本来玉枕本是南宋贾似道门客廖莹中缩小定武本、王用和刻之玉枕,孙退谷偏要说是欧阳询缩临为玉枕本,刻石禁中。此说遭到翁方纲嘲笑:欧临怎能有五字损、九字损呢!玉枕兰亭刻得的确精妙,以致翁方纲认为“不啻亲见定武原石”。赵孟頫此小子兰亭临的就是这种玉枕本。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05 《兰亭修禊图》 文徵明 纸本设色 27cm×14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兰亭修褉图》卷,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此图表现的是广为流传的文坛佳话“兰亭修褉”。文徵明的这幅画反映了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景象。图绘崇山峻岭,溪流蜿蜒,溪畔众多文士或坐或卧,观赏着山光水色间淙淙溪水送来的酒觞,潜心构思。水榭上相对而坐的王羲之等3人正在评点已写毕的诗文。林木荫翳,丛竹泛翠,春色浓得醉人。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06 《兰亭雅集图卷》 钱贡 纸本墨笔 34.3cm×462.9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绘兰亭集会的盛况。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07 《兰亭序》 祝允明 文徵明 纸本设色 26.7cm×416cm 辽宁省博物馆 本卷为祝允明行书《兰亭序》全文与文徵明为之补图的书画合璧作品。祝氏书法宽博雄放,尤具自家风神,文氏补图设色雅丽,笔墨娴熟。 西园雅集 时间:北宋末年 地点:驸马都尉王诜的府邸 人物:王诜、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李公麟、米芾等人以及僧人圆通、道士陈碧虚等人 西园雅集被视为东晋兰亭雅集之后,中国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文人雅集之一。北宋末年,身为高官的王诜在府邸专门修建宝绘楼,收藏历代名作,自己也写诗作画。王诜请来善画人物的李公麟,把自己和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李公麟、米芾等人以及僧人圆通、道士陈碧虚画在一起,名为《西园雅集图》。松桧梧竹,小桥流水,极尽园林之胜;宾主风雅,或写诗、或作画、或题石、或拨阮、或看书、或说经,极尽宴游之乐。米芾为此图作记,即《西园雅集图记》,有云:“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得如此宁静风雅。 向下滑动查看 08 《西园雅集图卷》 仇英 纸本设色 140.9cm×62.3cm 《西园雅集图》为宋代西园雅集后,文人画家经常画的一个题材。西园为北宋驸马都尉王诜之第,当代文人墨客多雅集于此。元丰初,王诜曾邀同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肇、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秦观、刘泾、陈景元、王钦臣、郑嘉会、圆通大师(日本渡宋僧大江定基)十六人游园。米芾为记,李公麟作图。苏轼是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元祐年间,京中文人学士围绕在苏轼周围,拥戴他为文坛盟主,史称“西园雅集”。本幅《西园雅集图》所绘的场景极为北宋苏东坡、黄庭坚等人雅集西园的一段画面,本幅仇英的《西园雅集图》学赵伯驹、刘松年,综合融会前代各家之长,即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工笔重彩,绘西园雅集之风雅,其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在明人绘画作品中极为罕见,画中山林台观,庭院房舍,人物花草,繁复精湛,特别是人物线条流畅,神采生动逼真,但无论从丝绢材料,颜料,风格,人物场景布局都符合明代仇英绘画特征。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09 《楷书西园雅集图记》 何绍基 纸本墨笔 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还掺入北碑及欧阳询、欧阳通的险峻茂密的特点,追求《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小楷又兼取晋法,笔意含蕴,行草书熔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亦自成一格。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融厚有味;晚年人书俱老,已臻炉火纯青阶段,是清末碑学大家。 香山九老 时间:唐代 地点:白居易故居香山(今河南洛阳龙门山之东) 人物:白居易、吉旼、刘贞、郑据、卢贞、张浑、李元爽及禅僧如满 所谓“九老”,亦称“香山九老”、“洛中九老”、“会昌九老”。这些志趣相投的九位老人,退身隐居,远离世俗,忘情山水,耽于清淡。当时白居易为了纪念这样的集会,曾请画师将九老及当时的活动描绘下来,这就是「香山九老图」的由来。后人思慕这段风雅韵事,因而产生了许多描绘老贤者们燕集的作品。 “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白居易这首《香山寺二绝》,正是自己及友人悠闲隐逸生活的真实写照。九老隐居的香山,与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伊水相望。集结“香山九老会”那年,白居易已是74岁高龄。传说诗人晚年冷淡仕途,“停宫致仕”后更加忘情于山水之间,赏玩泉石风月。因为贪恋香山寺的清幽,诗人常住寺内,坐禅听经,自号“香山居士”,并把这里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 向下滑动查看 10 《香山九老图》 周臣 绢本设色 177cm×106cm 天津博物馆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晚年退居香山,与胡杲、刘真、郑据、张浑等九人宴游,因九人皆高龄,时人称为“香山九老”。本图就是根据此典故创作。画面布局饱满,结构精整,人物神态各异,生动自然。山石的画法用技麻皴,但较为整饬,与周臣常见的仿南宋山水一体不尽相同,体现了文人画风对他的影响。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11 《会昌九老图》 李公麟 纸本墨笔 30.7cm×238cm 辽宁省博物馆 此卷虽以人物为题材,但建筑部分不论整体还是细部都描绘得准确精微,水榭、房舍、板桥、河堤、护栏、石凳乃至屋内的陈设交代得一清二楚,可谓“咸取砖木诸匠本法,略不相背”,几乎可以按图构建。画家不仅对建筑的构造和做法至详至悉,而且已经开始注意通过高超的写实技巧和一定程度的透视画法在二维平面上更为真实地表现建筑物三维空间的立体感和通透感,达到使观者“望之中虚,若可蹑足”的艺术效果。尤为重要的是,图中的建筑采用北宋的界画手法,匀细的线条有利于刻画建筑物复杂的结构和构件的细部,这种水墨白描的建筑画法延续至元代并发展到了极致。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12 《香山九老图》 谢环 绢本设色 29.8cm×148.2cm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整个场面以石径为主线,中间穿插以厅堂楼榭,假山叠石,古松,梅树,瑞鹤等景物,把画面的几个部分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上看,瑞松摇曳,梅花绽放,祥鹤唳鸣,环境清幽淡远,实为人间的“桃源仙境”。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作者着重于对人物表情的描绘。人物布局上聚散都非常富于变化。笔法工整严谨,衣纹线条准确,挺拔而秀逸,极富质感,色彩鲜艳、古拙。在景物刻画上也非常严谨,小径上的碎石,亭台、屋宇等一笔一笔地描绘出,松柏,梅树,竹叶也细细地勾勒,显示出画家精谨细密的功夫,具有李唐、刘松年的遗风,属于院体一派。 文会图 时间:历代(宋代最为流行) 人物:历代文人 文会指文士饮酒赋诗或切磋学问的聚会。 “文会”一词在《论语•颜渊》中,曾子所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咏吟诗赋或者进行琴棋书画等文会的场景,也成为历代文人画家所热衷于描写的题材。其中最为著名的文会图版本为宋徽宗赵佶所画,宋代是中国文学与绘画的鼎盛时期,文人雅集题材的文学与绘画作品也相当繁盛,这种现象体现出了文人风雅的集会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 文会图这一雅集题材随着时代的变迁,仍被反复摹写,不断传承,可以看出作品背后中国文人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深邃与宽广。 13 《文会图》 赵佶 绢本设色 184.4cm×123.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描绘一群文士在池畔园苑中饮宴的情景。偌大的黑色方形漆案,设置在树下,案上成组餐具与果食摆满桌面。近处另有一群童仆在小桌上备茶。人物均神情雅俊、眉清目秀,器用、园景描绘细致讲究,应为徽宗朝画院的精工之作。由画幅上端两侧宋徽宗及蔡京题跋,可推测画中图像应与唐十八学士《登瀛州图》相关。虽然精致华丽,却仍流露文雅气息,足堪代表宋徽宗对画院的要求与成果,无论在画作品质或研究价值上,均属难得之重要画迹。 向下滑动查看 14 《山亭文会图》 王绂 纸本设色 219cm×87.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为王绂的代表作,写文人雅士于山亭聚会的情景。该图立意古逸,构图严谨。图中笔墨深厚华滋,在继承元代文人画的基础上揉进了自己的笔意。山石先以枯淡墨皴写,按结构层层加叠,最后以浓重墨勾皴点苔,使整个画面具有苍茫湿润、清灵爽利的特殊效果。 此图描写文人在山林雅集之盛事。画上重峦叠嶂,山势险峻,树木丛生,烟霞环绕,颇为壮观。山上小溪泉水流淌有声,山下河中可泛舟,山林间亭台楼阁隐现,这是一处可游可居的幽雅胜境。近景古朴山亭中已有几个文人在那里论诗作画,山下还有文人或乘舟、或步行赶来应约赴会。山水胜境为文人雅集提供了优美环境,文人雅集又为山水胜境增添了诗情画意。 向下滑动查看 15 《文会图》 文伯仁 纸本设色 画左上方篆书题名“文会图”,其下落款“嘉靖丁巳元旦五峰山人文伯仁”。画风追随文徵明画面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16 《文会图》 唐寅 纸本墨笔 32cm×56cm 上海博物馆 画中题款:“正德乙巳春日。写上守翁师相。门生唐寅。”此幅《文会图》卷与唐寅另一件作品《西洲话旧图》轴有雷同之处,题款中诸字书写笔画不顺畅,疑认为是双勾廓填,为仿《西洲话旧图》轴。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17 《南唐文会图》 赵昌 绢本设色 35cm×6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唐文会图》页描绘了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文士聚会时的场面,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日常生活,对今天而言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在本图中,近处灌木丛生,芭蕉林立,而远处山峰层峦叠嶂,青山环抱之中,一群文士开怀际会,或提笔工书,或赏玩古董,或悠闲聊天。此图画风清新雅致,人物刻画细腻生动,是宋代人物绘画中的佳作。 商山四皓 时间:秦朝末年 人物:唐秉、崔广、吴实、周术 地点:商山(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 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又名“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甪(lù)里先生”,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 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故历史上以四皓在商山隐居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为数不少。德治与隐逸思想以及孝道观念体现在了尊老重贤的四皓图画中,这往往是高隐和道德文化的象征,由于政治功业参与其中,“商山四皓”成为文人士大夫政治理想的寄托,这些以四皓闲居文事为描绘对象的作品,成了历代文人雅士借以寄托自身的精神抱负的象征和隐喻。 向下滑动查看 18 《商山四皓图》 佚名(宋) 绢本设色 155.3cm×77.2cm 《商山四皓图》刘松年(传),此图画汉初“商山四皓”故事中使臣迎请四皓一节。 画面左下角有一队人马,为首者正与童子对话。山间小路崎岖,云雾缭绕,溪水潺潺。 画幅偏右画有数人:二老者对弈,一老者拄杖观棋,二童子左右陪侍,上方一老者正拄杖下行,身后一童子捧果盘相随。山势高耸,乔松挺秀,烘托出一派幽静清逸之气,将四皓闲适的生活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本幅无作者名款,画面上方有挖补之痕,其真正的作者已难考究。旧题为南宋刘松年的作品,然其画法风格实近元代盛懋一派。本幅钤有残印一角,印文不辨。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19 《商山四皓图》 王齐翰 绢本设色 23.9cm×460.1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王齐翰(传),商山四皓”是秦朝的四位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曾经向汉高祖刘邦讽谏不可废去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后人又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20 《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 李公麟 绢本设色 30.7cm×238cm 辽宁省博物馆 “商山四皓”是中国传统的人物画题材。而将“商山四皓”与“会昌九老”在一卷上绘制,则是宋人才有的做法。历代画目著录和流传后世的“商山四皓图”、“会昌九老”图绘多为单绘,即《商山四皓图》与《会昌九老》,为自成专题的绘画图本。有合卷现本藏于辽宁博物馆,将“商山四皓”与“会昌九老”故事两大题材作为一个共同的题材而加以描绘。此卷描写四皓幽隐恬淡的隐居生活,四皓或观棋,或远望,或拄杖,或会友,完全是当时文人家居生活的写照。笔致工谨精细,尚有李公麟白描的遗意,画风接近年益,清秀典雅。 其他雅集 名士风流的雅集,除了以上列举 “兰亭雅集”,“文会图”、“西园雅集”、 “香山九老”、“商山四皓”等雅集,还有最早以魏晋间曹丕、曹植为首的“建安七子”为主力的“邺下之游雅集”,西晋权臣石崇为王翊践行的“金谷宴雅集”,嵇康、阮籍等七人为首的“竹林七贤雅集”,元代顾瑛的“玉山雅集”。再如此次展出中《赤壁图》、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沈周的《魏园雅集图》、文徵明的《品茶图》等作品也都是描绘雅集题材的作品。 传统的文人雅集,其主要形式是游山玩水、诗酒唱和、书画遣兴与文艺品鉴,带有很强的游艺功能与娱乐性质。以文会友、切磋文艺、娱乐性灵为基本目的。文人雅集最重要的特征是随意性,在历代文人雅集中产生了大量名垂千古的文艺佳作,也使得描绘雅集题材的画作也很丰富。文人雅集是古代文士的一种文化情结与艺术状态。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21 《文苑图》 周文矩 绢本设色 37.4cm×58.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所绘琉璃堂人物故事,据考即唐玄宗时著名诗人王昌龄任江宁县丞期间,在县衙旁琉璃堂与朋友宴集的故事,与会者可能有其诗友岑参兄弟、刘眘虚等人。《文苑图》绘四位文士围绕松树思索诗句,有倚壘石持笔觅句者,有靠松干构思者,有两人并坐展卷推敲改诗者,情态各异,形神俱备。所缺前半段从《琉璃堂人物图》中可以看到,是画四人围坐议论,其中有一位僧人,还有侍奉的童仆。从全卷场面可领略当时宴集之盛况。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22 《高逸图》 孙位 绢本设色 45.2cm×168.7cm 上海博物馆 画面描绘了四位”不事侯王,高尚其身”的隐士形象。第一个袒露上躯,披衣危坐,沉思默想,闲居理气。第二个裸足持杖,蕉荫观画,披图幽对,坐究八荒。第三个与第四个捧盅蹙额,欲说还休,手挥塵尾,自得其乐,宾主对酌,悠然闲适。色调素雅大方,线条凝重流畅,烘托出一种恬淡静穆气氛。人物造型清高孤傲,表现出士大夫阶层独善其身、放荡不羁、怡然自得的气质和精神。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23 《重屏会棋图》 周文矩 绢本设色 40.3cm×70.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描绘南唐中主李璟与诸弟会棋的情景。画面正中坐在长榻上的长者即是李璟,据说他个性缓和从容,与诸兄弟相处,情分深厚。他头戴高帽,右手挟册,不露声色地端坐观棋。隅坐对弈者为齐王景达、江王景逖。右首景达神色自若,目视对方,正用手指点催促。对坐的小弟景逖,右手执子,举棋不定。大弟晋王景遂,亲昵地扶着小弟肩膀,凝视棋盘,神色关注。室内陈设简洁而轻巧,长榻上摆着错金“投壶”和棋盘,右长几置放衣笥巾箧,几前一僮侍立。环境舒适,与安静的会棋情景融为一体,从而烘托人物的闲情逸致。四人身后屏风上绘白居易“偶眠”诗意,其间又有一扇山水小屏风。故画名曰:“重屏”。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24 《月下把杯图》 马远 绢本设色 59cm×28cm 天津博物馆 此图所绘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轮圆月高挂空中,照的天地是那么的明亮。在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美景月下,恰逢远方多年不见的好友佳节来访,这让刚刚还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立即增添了极大的精神欢乐。有诗句曰:“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似乎正是这个意境。画面上的主人,体态轻盈,举止文雅,面如春风,手中把杯迎友,显得是那么的亲密愉快。旁有四童仆,一侍立待呼,一侍果备用,另一侍酒小童,正在回望另一侍琴上台阶的半隐文童。整幅画面虽只写主仆六人,然内含笔墨神态各异,颇具生动真趣。月下空旷的山林是那么的幽雅静谧,然而月色中,依旧挡不住这欢愉间的良辰和美酒。 25 《竹院品古图》 仇英 绢本设色 41.4cm×33.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翠竹林前作一围屏,画屏一作花鸟,一作山水,款亦落于屏画边际。右二人坐湘妃竹椅。正全神贯注于鉴赏桌上所陈之古画册页,右前一童负挂轴来,中立者正捧古玩,左童则方启盒,陈瓷器于另一高士前。四周罗列觚、爵、簋、卣、罍等铜器,惜器稍大,古器物形状明人仅从图录中得知,方有此误。二女供手侍之,秀丽端姘。屏后二童,一生炉烹茶,一于竹林空际石坪上,正置棋具,供对子手谈之用。前二犬相戏,一犬侧地举首之状,与仇氏最擅之画马形态如出一辙,正所谓得意者必常用之。 27 《松林六逸图》 仇英 绢本设色 41.4cm×33.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描绘唐代李白、孔巢父、韩淮、裴政、张叔明、陶沔等号称“六逸”的文士结社徂徕山的故事。 向下滑动查看 28 《雅集图》 仇英 《雅集图》 145cm×77cm 仇英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界画,尤长于临摹。他功力精湛,以临仿唐宋名家稿本为多,如《临宋人画册》和《临萧照高宗中兴瑞应图》,前册若与原作对照,几乎难辩真假。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画,青绿山水和人物故事画,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融入了文人画所崇尚的主题和笔墨情趣 。 向下滑动查看 29 《听琴图》 赵佶 绢本设色 147.2cm×51.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面正中绘一株苍松,有修竹与凌霄陪衬。松下一人静坐抚琴,二人侧耳倾听。有一童子侍立待命。炉中香烟缭绕。对人物动势及表情的刻画,紧扣一个听字,从仰头、侧耳、俯首、凝神的细节中体现出来。 向下滑动查看 30 《听琴图》 陈洪绶 绢本设色 100.5cm×52.7cm 中国美术馆 此作品情形为老莲常取的高古题材,以夸张变形的文人雅事聊抒狂放性情,将极度的痛苦和愤懑积淀,转化于平淡、高古、静穆的描绘之中。 31 《听琴图》 唐寅 绢本设色 35.98cm×29cm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图中描绘了月夜中,一位文士在屋内忘我的弹琴。门外一文士伸手而立,仿佛不愿用开门声惊扰抚琴者。其回首目视,门边另有两位文士侧算倚立,侧耳聆听屋内传出的泠泠琴音。整幅画面构图精致,立意巧妙。是一张极其精彩的人物画。 向下滑动查看 32 《湖亭秋兴图》 黄慎 纸本设色 181cm×102cm 南京博物院 《湖亭秋兴图》中山石岐蹭,古树苍郁,湖水微波,亭内外人物形神皆备,各具情态,笔黑清润沉静。 向下滑动查看 33 《围棋报捷图》 尤求 纸本墨笔 115.4cm×30.8cm 天津博物馆 《围棋报捷图》上,戴冠帽、着长袍的谢安,正与一位着宽袍者下围棋。旁边有一人在观棋,两位侍童在旁,其中一侍童手似手托文书。身后老松遒劲挺拔,枝干若苍虬,松针细健爽利。秀雅的奇石耸立,与葱郁的芭蕉彼此映衬,共同点缀出东山围棋场面的恬雅氛围。画面的最前面,左侧有一位戎装侍者和一侍童似有所语。画面右下侧有一仆人正摇扇烧水,瞬间侧身转头,平添几分生动感。 向下滑动查看 34 《春山听阮图》 吕焕成 绢本设色 207.3cm×102.3cm 旅顺博物馆 该作为竖构图,满布局,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经营有序,不见壅塞。笔法工细挺秀,轻皴淡染,设色艳丽。溪边人物虽小,但刻画细致入微,形神毕俱。山石是勾勒后,稍加皴制,不露笔痕,然后再以石青、石绿轻轻晕染。松树以淡墨层层染之,桃花用少许胭脂染成,使得整幅画面不仅构图饱满而且颜色丰富,典雅超逸。山间的瀑布、亭宇、林木相互掩映,在烟岚缭绕的气氛中若隐若现。近景溪边的亭台上有一人正在弹阮,他神情怡然,气质脱俗,想必正沉浸在乐曲独特的旋律之中;他的身边有一人正聚精会神地聆听着,想必是其朋友,那坐卧斜倾的姿态,看上去像是完全被阮音优美的旋律所醉倒。右边的低崖上有二人正在观景,或许是回荡在山谷里美妙的阮音打断了他们的话题,使他们不由得回转过头,听着佳音赏着眼前的美景。我们虽然听不到这美妙的乐音,但早已被这些生动的描绘带入“春山听阮”的意境,从听阮者那专注的神情里,可以想像到这位高士弹奏的高妙之处,从那溪水与闲云的流动中,那绿石、苍松融融的气息间,更感受到春的惬意。因为有这委婉动听的阮音回绕,这春山,这草木,这流水,这自然之机,便清雅宜人,恍若梦中的仙境。 向下滑动查看 35 《消夏小景》 文徵明 纸本水墨 52cm×31cm 文人书斋是文徵明常表现得主题,此图绘写杂木绿荫下茅屋二所,堂内文人正在展卷切磋,旁屋里的童子煮茶伺候,境界平淡宁静,表达出在野文人安贫乐道、耿于艺文的理想志趣。与主题相适应的是平实匀衡的布局,屋旁的巨岩和高耸的孤松又在平稳中增加突兀之势。是图是他赠于学生王谷祥的旧作,并填《风入松·病中有怀》词一首,时为嘉靖甲午(1534),文氏年65岁。图中笔墨简洁疏放,尤其岩石的皴染兼用黄公望和吴镇的笔法,粗率劲健,显示出他晚年粗笔山水的特点。 向下滑动查看 36 《品茶图》 文徵明 纸本设色 25cm×8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徵明的品茗茶舍,林茂松清,景色幽致,也正是明代文人所追求茶舍的理想境界,“搆以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幽静清雅的茶舍是文人生活的重要场合之一,在这里读书看画、品茗独坐、接友待客、长日清谈,也是小型雅集的聚会所。 37 《赤壁图》 李嵩 绢本设色 25cm×26.2cm 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南宋李嵩《赤壁图》,此画为李嵩晚年笔意,右边偏上有“李嵩”款书。此图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均颇为精彩,作者采用了南宋典型的“一角半边”式的构图形式,用部分表现整体;远水无波,以淡墨晕染,得空灵悠远之意境;一叶扁舟泛波在赤壁之下,苏子与友人坐于船中,一片闲情雅致之意。此图描绘时而精工细写,时而随心而发,在装饰美感中见水波拍石的激昂气势。李嵩《赤壁图》沉雄不让马、夏,精彩的笔法,放松的心态则更胜一筹,虽为小品,却尽精微致广大,堪称神来之作。 38 《赤壁图》 佚名(宋)绢本设色 21cm×21.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画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调,画苏轼携友泛舟夜游赤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一个秋高气爽、月光如银的宁静夜晚极富诗情地融入于令人陶醉的画意之中。布局爽朗、明媚,用笔工细绵密,敷色淡雅清丽,技法纯熟稳健,具有笔致墨韵。 向下滑动查看 39 《魏园雅集图》 沈周 纸本设色 145.5cm×47.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沈周在此画中营造了一种山水亭榭,林泉雅集的氛围。远处峰峦陡起,轻披薄雾。近处山顶与中部山腰,露出多处缓缓向上的台地,泉水从山涧飞流直下,汇成棕棕小溪。溪水旁有一小桥,茅亭内四人席地而坐,书童侧立一旁正听候主人吩咐,一老者拽杖而来。山上山下,草木葱,叶红似火的枫叶点缀其间,更添几分胜地雅集美景。《魏园雅集图》上端题有沈周、祝颢、刘珏、陈述等人的诗文。祝颢的题诗“城市多喧隘,幽人自结庐。行藏循四勿,事业藉三余。留客尝新酿,呼孙倍旧书。悠悠清世里,何必上公车”正是画家借描绘自然景色来传达自己想隐逸山林、过一种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写照。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40 《后赤壁图》 马和之 绢本设色 25.9cm×343.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根据苏轼文学名篇《后赤壁赋》内容创作,形象地再现了赋文内容。画面长江浩渺,远山起伏,江心一舟顺流而下,舟中苏轼与同游诸友据舱而坐正在饮酒。天空明月高悬,一只仙鹤飞过。对岸赤鼻矶断岸千尺,矶上杂树丛生,矶下水落石出。布局简远,景致清旷,笔法用兰叶描,秀逸而流畅,设色淡雅,人物生动,别具一格。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41 《赤壁图》 仇英 绢本设色 26.1cm×292.1cm 辽宁省博物馆 仇英的《赤壁图》(辽博藏)绘制于1548年,为他的中年力作。流传至今的真迹仅存一幅,那就是辽宁省博物馆所藏仇英《赤壁图》卷。该图为绢本、设色,长91厘米,宽26厘米。《赤壁图》是仇英按北宋词人苏轼的赋词原意、并仿前人与同代人《赤壁图》所创作。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少年得志,但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屡屡遭贬。曾先后贬官至杭州、湖州等地。苏轼的境遇始终不佳,仕途不畅。天圣元年(1023年7月),苏轼又被贬官至黄州。有一天,苏轼散步来到了长江边上的赤壁矶,面对滔滔不绝的江水,不由得追忆起当年赤壁之战的英雄豪杰们,时光流逝,品味人生,苏轼万千感慨,激情之中写下了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和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两赋一词慷慨激昂,苍凉悲壮,气势磅礴,一泻千里。仇英的文化虽然不高,但赋词的原意都能读懂,想起自己虽没有做官,但人生经历也是一波三折。他对苏轼寄予深深同情之下,激发了创作《赤壁图》的愿望。好在以《赤壁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在明代中期屡见不鲜,光苏州画家就有文徵明、文嘉、陆治、居节等人都画过。这种将文学作品作为母体进行绘画创作,是文人画家的本色之一。仇英认同这种做法,证明他并非拘泥于院体派,而是一位兼收并蓄,善于吸取各种养料的创新画家。 由于仇英出身低下,文化又浅,他的交往受到限制,特别是画家朋友不多。他只能通过先生文徵明、沈周、文嘉、项元汴等少数画家借阅古画范本,精心临摹。天长日久,他的临摹功力非同凡响,常常可以乱真并时出新意。所以,在创作《赤壁图》时,仇英为了适当地表达词人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一反自己的常见作品中那种工整谨严,华丽繁密的画风,以淡淡的笔触,清丽雅致的色调,描摹出空濛、远大、自然的景致。画面中,缓行一叶扁舟处于中景位置,只见东坡先生与好友在舟中饮茶聊天。静谧辽阔,一派平和的气氛。在景物的布置上,仇英配置远山近壁,山壁悬崖呈斜向延伸,山崖上杂木丛生,古柏苍劲,托出了赤壁的险峻形势。而奇峭的悬崖与大片平静的江面又造成了典型的虚实对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赋文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的意境与氛围。 细细品味画面,总觉得图画的总体气氛与苏轼的赋词意境并非完全一致。苏轼的孤冷、旷达并没有尽情表达,取而代之的是仇英的闲雅和适意。恐怕这也就是仇英的创意和画艺的独特之处。不同的人生经历会造就不同的心绪、审美理想和人生追求。仇英所持的是平和的心态和平常、简单的人生。 从右至左滑动查看 42 《溪山渔隐图》 唐寅 绢本设色 29.4cm×823.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溪山渔隐图卷》堪称是唐寅传世的画卷中最为精湛的一件作品。笔墨和设色有明显的南宋人马远和李唐等人风格,也与明初浙派山水有些渊源。此图卷最为显著的皴法就是“南宋四家”的小斧劈皴,杂树构勒和人物亦纯是南宋院体。清初恽寿平曾在《南田画跋》中云:“六如居士以超逸之笔,作南宋人画法,李唐刻画之迹为之一变。全用渲晕,洗其勾斫,故焕然神明,当使南宋诸公皆拜床下。”评价不可谓不高。
《兰亭修褉图》为文徵明73岁时用青绿山水技法所绘。画面中山石树木先勾后染,工致严谨,笔笔精到。人物之衣纹、眉目简略,数根线条便勾勒出文人雅士潇洒的身形。全图设色明丽丰富,画面以青绿为主,淡施赭色渲染山脚坡石,浓而不失典雅,艳而别具秀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