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作为人类参与城市发展的一种手段,无时无刻的都会受到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也都会产生具有符合同时期发展的艺术风格,可以说城市建设不仅只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民俗地貌、风土人情,更是传达出了这个城市的精神内涵及文化底蕴。正如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体,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经济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集合体——它不单是权利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
世界最早的城市是位于约旦河注入死海北岸的古里乔,距今已有9000年左右,中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夏商时期,这些古老的城市随着时代的变迁,自然、战争的破坏,大多数早已飞灰湮灭,现今只能依靠传世的绘画作品中所记城市面貌来被后世所熟知。本次展览以城市划分区域呈现,中国画中描绘建筑和风俗面貌的绘画作品分别称之为界画和风俗画,选取不同时期下描绘长安、汴梁、姑苏三地风俗和城市面貌的作品;西方画以城市风景画为主,选取描绘威尼斯、罗马的绘画作品。使观者更好的了解城市建设的多元化。
长安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长安,在西周时称为“沣镐”; 西汉高祖时命名“长安城”,意即“长治久安””,改长安城所在地区为“京兆”,意为“京畿之地”; 隋朝时命名为“大兴城”;唐朝重新恢复“长安”之名。在盛唐时期,长安城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佚名(宋)-京畿瑞雪图 绢本设色 42.7cm x 45.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幅无款识,右裱边项子京题:“唐云麾将军李思训画京畿瑞雪图,宋宣和御府藏物也,定为神品第一。古胥山樵项圣谟获于梅花和尚塔前,得秘玩焉,百金亦勿与易。” 佚名(明)-长安图册(李思训款) 绢本设色 大英博物馆 长安图册(李思训款)-长乐宫 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画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就是对他这一派画风的延续。明代莫是龙和董其昌等人提出绘画上的南北宗论,则将他列为“北宗”之祖。 长安图册(李思训款)-未央宫 李思训善画山水、楼阁、佛道、花木、鸟兽,尤以金碧山水著称。其山水画主要师承隋代画家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风,并加以发展,形成意境隽永奇伟、用笔遒劲、风骨峻峭、色泽匀净而典雅,具有装饰味的工整富丽的金碧山水画风格。 长安图册(李思训款)-甘泉宫 在创作上,李思训除了取材实景,多描绘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和奇异秀丽的自然山川外,还结合神仙题材,创造出一种理想的山水画境界。李思训的作品,因年代久远,现已罕见。 长安图册(李思训款)-阿房宫 它和同时期兴起的水墨山水画,都为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奠定了基础。其作品均散佚。《宣和书谱》记载尚有《山届四皓》、《春山图》、《海天落照图》、《江山渔乐》、《群山茂林》等十七幅,现在仅见《江帆楼阁图》和《九成宫纨扇图》。 长安图册(李思训款)-长杨宫 李思训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笔力遒劲。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入毫发,独树一帜。在用笔方面,能曲折多变地勾划出丘壑的变化。法度谨严、意境高超、笔力刚劲、色彩繁富,显现出从小青绿到大青绿的山水画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 长安图册(李思训款)-蓬莱宫 李思训身为皇室,其作品反映了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理想,因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佛道思想及文人隐居习尚的影响,也使他在作品中时常流露出一种出世情调。即所谓“时靓神仙之事,然岩岭之幽”。 >>>向左滑动查看 袁江(清)-阿房宫 绢本设色 60.5cmx194.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幅无款,钤“袁江之印”、“文涛”印2方。有宋伯鲁录《阿房宫赋》全文并识 此幅即以秦始皇兴建的阿房宫为题,画家凭借自己精深的古建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已经逝去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建筑得以再现。此图使用12条通景屏的表现手法,充分利用画面的宽度与广度,再现了阿房宫当年的恢弘气势,将华贵绮丽的画风发展到极致。 袁江,字文涛,清初康乾年间扬州画家。生卒年不详,把袁江现存的作品按照画面题款的时间顺序加以排列,绘画生涯大致处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至乾隆八年(1743年)之间。相距大约有五十年的时间,大致推算,袁江大约是出生在康熙十年前后,卒于乾隆十一年以后。雍正(1723-1735)时供奉养心殿,召入宫廷为祗侯。关于袁江的行踪,目前也只能从画中落款寻觅。他早年生活在扬州,以后到过江宁(今南京)、会稽(今绍兴)。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他北上到京师作画。晚年袁江又回到扬州,从他署有年款的“邗上袁江”的大量作品就能证明。 郭忠恕(宋)-明皇避暑宫图 绢本墨笔 105.6cmx161.5 cm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画面内容为骊山华清宫宏伟壮丽宫室建筑的景象。作气势非凡的华清宫依山邻水而建,依山势层层覆压而上,阁榭台殿林立,高门回廊穿插无际,殿庭深处,或门廊洞开,屏风帐幔围护,只见侍卫、执事人员,来往不断,更见繁华的景象。 前景部分为门廊建筑和建筑于水上的台榭,门卫四人对坐,正幽闲的交流谈话。水上台榭中六人各自手捧器物、卷轴、包裹而来,似乎在预备等待人主的召唤。从门廊台阶而上,则进入围廊保护的前殿,除一些侍卫人员偶有出入外,寂静无人,整个殿庭沉寂在习习清风中,芭蕉在浓荫中慢自舒卷。围廊连接的邻水台殿上,有两人在安静地下棋,一人俯案围观,两三人在围廊中忙率搬运什物。随前殿继续向前,则进入华清宫主殿所在地,亦为整个殿庭地最高处,殿庭诸多人员正在准备仪仗,主殿第一层、第二层显然无人起居,非常安静,仅有两人在殿门外围廊中静静拱立,似等待人主的传唤。围廊外的西殿中有人正拾阶而上,在楼梯上露出半身,桌案上屏风、器物等都已经准备齐全,似乎为人主的临幸,均已提前作好了准备。再往左面临崖岸的小殿廷中,各种器物也都已经摆设妥当,等待人们主前来细细观赏临水的优美景致。 华清宫正殿第三层显然为人主的起居之所,所有的人员都已经在紧张地忙碌,或打开帐幔,递送洗漱用品,或整理衣物用具,或捧送茶水以进……有条不紊的宫廷生活映入画面。而在如此优美动人的华清宫中起居,显然不同于繁忙、喧嚣的长安城内的宫廷生活情景,有着难得的宁静、闲适和愉悦。这虽然是皇帝在郊外的避暑宫阙,但殿宇的繁华显然并不啻于大内,千门万户,楼檐围廊、殿宇台阁,层层密合无际,殿庭地面、围廊走道,皆整齐的砖石铺砌而成,整饬分明,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而殿宇楼台高耸入云的惊人气势,亦映衬出大唐雄伟壮阔的精神气象来,给人内心以深刻的震撼。 >>>向左滑动查看 佚名(宋)-汉宫秋图卷 绢本设色 20×166cm 《汉宫秋图》,这件作品是中国绘画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描述的是汉武大帝在甘泉宫的坤台上,根据《太平广记 神仙三之汉武帝》中记录了这件作品描述的故事,描述的是元朔元年,汉武帝和东方朔在未央宫聊天,有一个美女飘然而至,他们就问这个姑娘是何许人也,这个美女答道:“我是王母娘娘的信使。”这本书中也有明确记载“青鸾传信”,这个美女就是这只鸟,这个美女对汉武帝说:“每年七夕,你都要在这里接王母娘娘的驾。”于是汉武帝就在甘泉宫建立了灵台,隔年七夕,王母娘娘给了汉武帝七个仙桃,汉武帝把七个桃核保存了下来,并栽种在甘泉宫里,于是每年七夕,汉武帝就在这里迎接王母娘娘的驾到。王母娘娘赞赏汉武帝为“赤龙转世”。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南宋宫廷院画,可谓富丽而高华。这不仅仅有皇帝的御题,还有汉武帝的御题,虽然这样的题材也出现过数次,比如赵伯驹的《汉宫秋图》目前正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展出,所描述的故事与这件作品雷同,可想而知,出现在故宫博物馆里,说这件作品是一件珍宝,不过分。 汴梁 汴梁是元朝至明朝初期对于开封的称呼。北宋的首都是东京,位于汴梁,北宋画家张择端的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梁(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繁荣的见证,也是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幅名作可以带我们穿越回宋朝感受当时城市的繁荣。 张择端(宋)-金明池争标图 绢本设色 28.5cmx28.6cm 天津博物馆 在图左下角的粉墙上有楷书小字“张择端呈进”五字款。 此图描绘北宋京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金明池水戏争标的场面。画面苑墙围绕,池中筑十字平台,台上建军圆形殿宇,有拱桥通达左岸。左岸建有彩楼,水殿,下端牌楼上额书“琼林苑”三字。池岸四周桃红柳绿,间有凉亭,船坞,殿阁。水中龙船屑楼高阁,人物活动于楼内外;龙船两侧各有小龙舟五艘,每艘约有十人并排划桨,船头一人持旗;另有数只围游其间。书面左,下两侧的苑墙内外,人群熙来攘往。 全图约有千余人,虽然人物微小如蚁,但仔细观察,比例恰当,姿态各异,神情生动,颇具艺术魅力。 >>>向左滑动查看 张择端(宋)-清明上河图卷 绢本设色 24.8cmx528.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图描绘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汴河两岸社会生活面貌的珍贵历史画卷。它将汴河上下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逐层展现在观者面前。如士农工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篙师缆夫,都各尽其态。茶楼酒肆,摊贩店铺,官府宅第,茅屋瓦舍,河港叉道,场院郊野应有尽有。买卖饮酒,闲逛聚谈,拉舟推车,骑马乘轿,大街小巷,百肆杂陈无一遗漏。全卷可以概括为三段。第一段描绘宁静的城郊旷野。驮队的缓慢节奏为观众拉开了田园风情的序幕,行行春柳透出一股早春的气息。第二段以汴河的曲折流向为主脉络,展现了汴河两岸与虹桥的风光。市街、水巷、店铺、村落,以及悠闲的舟中生活与艄公纤夫等一应景象历历在目。尤以桥头景色形成全卷的高潮。一艘欲过虹桥的木船,船近桥身而方知放桅,其险情引得船工紧张急迫,桥上桥下呼叫接应。第三段铺陈描绘都市街巷的繁华热闹景象。充满人情味地渲染着都市生活的喧闹和令人痴迷的世俗生活的乐趣。整卷画面结构由弱到强,由静到动,层层展开,起伏跌宕。为研究北宋城市建筑、工商交通、风俗服饰等提供了可靠的形象资料。 >>>向左滑动查看 王振鹏(元)-金明池龙舟图卷 绢本墨笔 34cmx197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院 此卷绘《东京梦华录》卷七所载北宋清明节时皇帝驾临东京汴梁金明池,观看诸军杂乐百戏与龙舟竞渡等活动。据卷末署款,绘于元武宗至大叁年(1310),王氏用细密繁复的线条勾画宫殿楼阁、大小龙船,同时也绘製热闹的杂乐百戏等民俗活动,是为元代界画之精品。 王振鹏根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所载,描绘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 982 )于东京汴梁争标演习水军景象,对金明池中建筑物描写淋漓尽致,宝津楼是皇帝观看争标赐宴的所在。元仁宗尚是皇太子生日王振鹏进呈「龙池竞渡图」为贺,过十年多至治癸亥(1323),祥哥剌吉皇姊大长公主(1283前后~1331)举行雅集请他照画一卷,今传世本都是根据原迹忠实仿制。「 龙舟图 」白描未施墨染,用笔疏简随意,是未完成的样稿,或许是「龙池竞渡图」塬画样本 卷左主殿屋顶为十字嵴重檐歇山式,正中有火燄宝珠装饰。殿顶鸱吻、瓦陇、嵴兽完备,精巧富丽。画中主殿四周全用平坐,另有平坐立在水中作为水上平台和水上建筑的基座,可以绕圈行走。此图斗栱形式多样且绘法精准,类型虽多却无杂乱之感。主殿在当心间用两至叁朵补间铺作,次、梢间用一至两朵。元代补间斗栱与柱头斗栱较宋更突出,已无出跳位置不等的早期特点。殿之内外柱头上,皆施阑额和普拍枋至角出头,并加饰脚。元代的柱比宋代细长,柱高在建筑总高中所占比例增大。卷之中段歇山顶殿前凉亭塬有两排柱子,殿内柱子大量减去,紧挨主殿装设两个月梁及一个垂莲柱,支撑轩的屋顶,室内空间显得宽敞,改善室内采光效果,此乃「 减柱造 」,在元代常用。水上台基是此卷全部建筑物的基础,四角转角处有角石、角柱石,四周沿边上面平铺压阑石,中央是踏道,由花砖或整石雕成的斜面,刻满龙凤纹样的御路,富丽尊贵,是皇宫才适用。 姑苏 姑苏,正名:苏州,古称吴,简称苏,又称姑苏、平江等。姑苏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长期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隋开皇九年,始称“苏州”,并沿用至今;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使得“姑苏”的名字家喻户晓。明代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和清代画家徐扬《乾隆南巡图》、《姑苏繁荣图》为我们呈现了姑苏城不同时期的风貌。 >>>向左滑动查看 仇英(明)-清明上河图 绢本设色 28.5cmx1007cm 辽宁省博物馆 仇本《清明上河图》虽为仿品,但融入了自己的想象与创作,结构大体按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景物顺序布局,描绘的是明朝中期繁荣的景象。再造了一个比六百年前北宋汴京更令人激动城市——苏州:宋代夯土城墙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包砖城墙;画面中心的城门,让人联想到苏州城的阊门;深宅大院、高大城墙与鳞次栉比的商铺彰显明代苏州的繁华。从画中细节来看,“描金漆器”、“精裱诗画”、“打造锡器”、“染坊”、“打造诸般铜器”均为明代苏州特色,而“青楼”、“书坊”、“南货”、“鲜明花朵”、“女工铜针”等足可让人感受到明代苏州的风致。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张择端画中的木质虹桥已经被仇英笔下的石拱桥取代,桥上市景已由张本的几个草棚凉亭演变为木质售货亭;张本中鲜见的马匹和羊群在仇本中随处可见,而张本中骆驼、毛驴、牛车等中原交通工具,在仇本中却难觅踪影。 陆治(明)-虎丘塔影图 绢本设色 115cmx30.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描绘的是苏州的虎丘塔一景,虎丘塔掩映在苍劲的山石与遒劲的翠松之中,别有一番肃穆庄严的景致。画面构图疏阔,虎丘塔虽位于左上部,形象突出。作者署款“隆庆辛未春日作于虎丘僧舍,陆治。”本图作于公元1571年,作者时年76岁。下钤白文方印“包山子”、“陆治叔平”。此图曾入清乾隆内府收藏,画面钤乾隆五玺。并有乾隆御题诗一首。 陆治(1496-1576)明代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叔平,因居包山,自号包山。倜傥嗜义,以孝友称。好为诗及古文辞,善行、楷,尤心通绘事。游祝允明、文徵明门,其於丹青之学,务出其胸中奇,一时好称,几与文埒。工写生得徐、黄遗意。点染花鸟竹石,往往天造。山水受吴门派影响,也吸取宋代院体和青绿山水之长,用笔劲峭,景色奇险,意境清朗,自具风格,在吴门派画家中具有一定新意,与陈淳并重于世。晚年贫甚,衣处士服,隐支硎山,种菊自赏。有贵官子因所知某以画请,作数幅答之。其人厚其贽币以谢。治曰:吾为所知非为贫也。立却之。求其画者,请之而强必不可得,不请之乃或可得。卒年八十一。 >>>向左滑动查看 焦秉贞(清)-南巡苏州虎丘行宫图 绢本设色 58.5cm×54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巡苏州虎丘行宫图》此卷用笔谨严,仍法古人屋宇桥梁界画,略仿赵千里,树石山水力摹仇十州,而其布置远近大小则参西法,描写精细,设色工妙,曲尽姿致,不遗纤毫,与曾奉诏所画耕织图,并为一代绝作。燕京庚子乱,出自彼国内廷,流传我邦者,可窥当时巡幸盛典之一班,尤有裨于史学,不可仅以画法精妙称之也。 题跋:明季以来利玛窦郎世宁迭传西洋画法。焦秉贞以其法作人物花卉,吴渔山则以作山水人喜新奇,渐成风尚,于是画法一变,如冷吉臣、蒋扬荪、龚半千、戴鹰阿,亦各出新裁,颇多创意,盖皆本诸西法也。秉贞此卷用笔谨严,仍法古人屋宇桥梁界画,略仿赵千里,树石山水力摹仇十州,而其布置远近大小则参西法,描写精细,设色工妙,曲尽姿致,不遗纤毫,与曾奉诏所画耕织图,并为一代绝作。燕京庚子乱,出自彼国内廷,流传我邦者,可窥当时巡幸盛典之一班,尤有裨于史学,不可仅以画法精妙称之也。大正六年(1917年)岁在丁巳五月十八日。长尾甲题于平安偶园。 钤印:子之、雨山罗振玉(1866-1940)题签条:南巡苏州虎邱行宫图卷。宣统丙辰(1916年)臣罗振玉恭题。钤印两方。盒面冯康侯(1901-1983)题:南巡苏州虎丘行宫图卷。刘氏多胜斋藏。冯康侯。 >>>向左滑动查看 徐扬(清)-姑苏繁华图 纸本设色 35.8cmX1225cm 辽宁省博物馆 《姑苏繁华图》又名《盛世滋生图》,画面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和两山间,入苏州郡城、经盘、胥、阊三门,穿山塘街,至虎丘山止。作者自西向东,由乡入城,重点描绘了一村(山前)、一镇(苏州)、一街(山塘)的景物,画笔所至,连锦数十里内的湖光山色、水乡田园、村镇城池、社会风情跃然纸上。 粗略计算,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万2千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各种客货船只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完整地表现了原作中气势宏伟的古城苏州市井风貌,是研究250年前“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画卷布局精妙严谨,气势恢宏,笔触细致,十分细腻地刻画出了江南的湖光山色、田园村舍、阊胥城墙、古渡行舟、沿河市镇、流水人家、民俗风情官衙商肆,描绘了苏州城郊百里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形象地反映了18世纪中叶苏州风景秀丽、物产富饶、百业兴旺、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 徐扬,字云亭,苏州吴县人,家住苏州阊门内专诸巷,原为一名监生,擅长人物、山水、界画,花鸟草虫亦生动有致。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到苏州,徐扬与同乡张宗苍献上各自的画作,绘画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二人都被任命为画院供奉,后又被钦赐举人,授内阁中书。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徐扬完成了用了24年时间创作了一幅名为《盛世滋生图》长卷,并以散点透视技法,反映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又名《姑苏繁华图》,进献乾隆皇帝,以赞乾隆盛世。这是继宋代《清明上河图》后的又一宏伟长卷,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比《清明上河图》还长一倍多,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此画原藏清宫御书房,著录于《石渠宝芨续编》。清王朝覆灭后,逊位皇帝溥仪辗转将此画连同其他珍品携到长春。1945年日本投降后,长春伪宫文物流散民间。1948年,此画由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收得,其后,归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收藏,为国家一级文物。 >>>向左滑动查看 徐扬(清)-乾隆南巡图 卷六 驻跸姑苏 绢本设色 68.8cmx1994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乾隆南巡图》是描绘乾隆十六年(1751)清高宗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江浙的历史画卷。这次南巡往返112天,行程5800余里。图卷由宫廷画师徐扬奉命以“御制诗意为图”,共12卷,分别是:启跸京师、过德州、渡黄河、阅视黄淮河工、金山放舟至焦山、驻跸姑苏、入浙江境到嘉兴烟雨楼、驻跸杭州、绍兴祭大禹庙、江宁阅兵、顺州集离舟登陆、回銮紫禁城。 卷六——驻跸姑苏,全图以中国画传统的写实手法描绘了南北城乡的风情世态,黄河、淮河、运河、长江,西湖、南湖等锦绣河山的壮丽风貌,同时描绘了乾隆初下江南,省方问俗、察吏安民、视察河工、检阅师旅、祭祀禹陵和游览湖山名胜的情景,真实反映18世纪中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风貌,堪称绘画杰作。 乾隆自二月十七日离金山,行经镇江府城、丹徒、丹阳、常州府城,到无锡县城,游秦氏寄畅园、惠山寺,于二月二十日御舟驻跸无锡县北望亭。二十一日,御舟启行,通过湖桥,进入苏州府长洲县界的南望亭镇,本卷即于此开始。 罗马 罗马,意大利首都。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到处都是历史的遗迹和岁月的烙印。罗马人最突出的成就是建筑,如神庙、住宅和宫殿、拱门、引水渠、桥梁、公共浴池、法院、市政大厅、剧院、竞技场。罗马人的建筑注重实用性,外观上强调宏大视觉效果。即使那些建筑沦为废墟现在也都还感人至深。关于罗马这坐城市的绘画作品也都大多数表现了这些宏伟的建筑。 乔凡尼·保罗·帕尼尼-罗马废墟和先知 1751 布面油画 64.4cmx88cm 柏林绘画陈列馆 随想曲,或称幻想风景,是盛行于十八世纪的一种风景绘画形式。通常,艺术家会将高识别度的建筑物、考古遗迹组合在同一个画面中,而不去考虑他们地理位置上的精确性。这幅作品出自乔瓦尼·保罗·帕尼尼之手,展现了古罗马废墟的西面一隅,包括提多斯凯旋门遗址,卡斯托尔和波吕克斯神庙遗址,土星神庙遗址以及维斯帕西亚雕像。点缀在这些地标性建筑之间的是一些从古典雕塑中抽取出来的人像,象征着人类奋斗历程之中的一个短暂时刻。 克洛德·洛兰-罗马废墟随想曲 1634 布面油画 79.7cmx118.8cm 南澳美术馆 “罗马废墟随想曲”是克劳德·洛兰早期的风景作品之一。在这幅作品中,他使用了若干识别度较高的罗马古迹,例如卡斯特帕勒克神庙和斗兽场,将它们拼凑在一起,创造出一幅虚构的风景,使观众仿若置身其中。 这幅画作最为人称道之处在于光线的巧妙运用,克劳德深谙其道,他为古典风景画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视觉语言。他将古拉丁语言、文艺复兴时期的田园诗歌与他自身对当代风景绘画的知识、罗马城的实际环境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幅乌托邦的自然之景。 雅各布·阿尔特-罗马全景 18371 水彩画 39.2cmx55.2cm 阿尔贝蒂娜博物馆 穿越奥地利阿尔卑斯山脉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徒步之旅激起了雅各布·阿尔特对于风景的热爱之情,他开始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水彩风景作品。在这幅作品中,阿尔特展现了他描绘自然之中的独特之景的非凡天赋。他努力刻画出天空的不同层次,大气的不同色调以及植被的分明色彩,使得这片自然风光格外真实、生动。他后期的作品更接近于印象主义风格,尤其是他的建筑透视角度非常有趣,他也善于常将日常生活物件作为描绘对象。 乔凡尼·保罗·帕尼尼-罗马人民广场风景 1741 布面油画 20cmx30cm 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美术馆 在这幅作品中,艺术家自北眺望罗马人民广场,描绘了广场上的车水马龙。在这个大型的露天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埃及方尖碑,后方有一座喷泉若隐若现。广场的右侧被建筑物完整地包围起来,左侧也有一排建筑物,但在墙体上留有一个通往花园的入口。在广场的最南端,有两座圆顶教堂,中间被一条宽阔的道路隔离开来。艺术家在背景中展现了城市景观,画面的上半部分是一片广阔的天空,云朵与群鸟点缀其中。午后的阳光投射下来,在前景中留下一大片阴影。 查尔斯·罗克·埃斯特莱克-罗马图拉真广场 1821 布面油画 61.9cmx51.1cm 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 查尔斯·罗克·埃斯特莱克是一名英国画家、艺术史家,他在1816至1830年间居住于罗马,描绘风景如画的罗马城风光,这些作品后来在英国广受欢迎。 这张作品描绘了罗马的图拉真广场,尤其是广场中央的图拉真纪念柱,已经成为罗马最享有盛誉的古迹之一。艺术家的视角位于乌尔比亚会堂废墟中央,这也是整个广场的主厅。在前景中,可以看到许多残存的圆柱。背景中的建筑物再现了卡比托利欧山的局部,这个部分在十九世纪被摧毁,为了建造新的埃曼努埃尔二世纪念堂。背景中央还展现了建造于中世纪的保罗三世塔。 克洛德·洛兰-罗马瓦齐诺广场 1640 布面油画 78.1cmx106.1cm 巴黎卢浮宫 “罗马瓦齐诺广场”是克劳德·洛兰早期的风景作品之一。作品展现出罗马遗迹在十七世纪早期的状态,大部分标志性建筑都还掩盖在废墟之中。 建造于十七世纪的教堂、罗马遗迹附近的的古老建筑似乎一起溶解在日落时分的灿烂光辉中,太阳此刻正镶嵌在画面右侧的卡匹托尔山后方。在这一片壮丽的风景之中,城市的居民们继续着他们日常的活动。画面富有光泽的色调和闪烁的光影效果诠释了克劳德的风景画水准。 乔凡尼·保罗·帕尼尼-罗马狂想曲:万神庙与其他古迹 1737 布面油画 98.9cmx137.4cm 乔瓦尼·保罗·帕尼尼是十八世纪最出名、也是最受欢迎的风景画家,他尤其擅长描绘关于罗马废墟的幻想风景。在这幅作品中,艺术家将古罗马的建筑,包括哈德良神庙、万神殿、蒂沃丽的西比尔神庙、尼姆的四方神殿以及马塞卢斯剧院,将它们从实际的地理位置中抽离出来,置入这个虚构的广场之中。帕尼尼使用艺术手法,对时间和空间进行了更改,此外,他还将十七时期增建在万神殿的钟楼从画面中抹去。十八世纪兴盛的考古发掘活动激发了对古代世界的系统探索,这些新的发现恰好迎合了新古典主义的兴起,得到广泛复兴的主题和风格更是与古代艺术相一致。 雅各布·阿尔特-罗马拉特朗圣若望大殿 1835 水彩画 64.4cmx88cm 阿尔贝蒂娜博物馆 1833年,雅各布-阿尔特和他的长子鲁道夫-冯-阿尔特一起游览了罗马,那里的建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将建筑、光线以及当地特有色彩的真实融入细节之中。他们在当地创作了许多速写草图,回到奥地利后,他们以这些草图为基础创作了一些高完成度的油画和水彩画作,被许多赞助人收藏。 乔凡尼·保罗·帕尼尼-罗马废墟和先知 1751 布面油画 64.4cmx88cm 阿尔贝蒂娜博物馆 雅各布·阿尔特是维也纳风景画世家的鼻祖,1835年,他同长子鲁道夫一起前往罗马旅游。在这期间,两人一起接受了来自费迪南德一世的委任,为风景匣创作水彩画,这个项目或许对意大利中部的旅行指南产生了长远的影响。雅各布精湛的微型水彩画技法与当地建造材料的色彩以及精密纹理相得益彰,同时也记录下了当时的大批罗马市民。这批作品反映出他对永恒之城明晰、温暖阳光的喜悦之情。 威尼斯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一座建立在水上的城市。作为一个开放、多元文化融合、碰撞和交流的城市,不仅创造出地域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威尼斯画派”。 在十八世纪,威尼斯也成为外国人的旅游圣地,游客们渴望带走一幅生动而真实描绘威尼斯环境及生活氛围的绘画。威尼斯这坐城市从此被搬上画布,画作中极其真实的描绘了威尼斯的生活、盛大仪式,以及威尼斯的氛围、阳光、色彩和宏伟建筑。最为突出的画家便是安东尼奥·卡纳尔(人称“卡纳莱托”)和弗朗切斯科·瓜尔迪。 欧仁·布丹-从圣乔治岛望向安康圣母圣殿之景 1895 布面油画 46.3cmx65.4cm 波士顿美术馆 这幅油画作品展现了托克斯河流的河口,两侧各有一个防波堤,组合形成了特鲁维尔港湾的入口。还有一些作品也描绘了相同的选景,其中包括布丹的三幅同名油画作品:创作于1860至1870年间的“特鲁维尔海滩风景”,创作于1870至1874年间的“特鲁维尔海滩风景”,创作于1873年的“特鲁维尔海滩风景”以及“特鲁维尔的海滩”。 布丹喜欢直接面对大自然作画。他对大海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在海峡沿岸和港湾进行取景的。虽然布丹喜欢描绘自己所处时代的现实,但他最擅长的还是描绘水面和云层之上光线的转瞬即逝。他总能在体现永恒之美的作品中捕捉到短暂易逝的感觉。 爱德华·马奈-威尼斯大运河 1875 布面油画 54cmx65cm 这幅画表现一个皇家卫队的年轻轻骑兵正在吹短笛,这是一种声音尖锐的木制小笛子,它用于引导士兵投入战斗,笛子的名称成了画的题目。由一儿童在画家的画室里扮演的乐师占据了画的中心位置。他清楚地显现在色调细微变化的灰底色上,画底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空间,仅仅给人一种空气在他的周围流动的印象。画家在他的肖像画中常常使用的这种中性的不可触知的背景,是受黄金时代的西班牙画家,尤其是贝拉斯克斯和牟利罗的启迪,马奈不久前去马德里旅行期间,对他们大加赞扬。由于想让被画对象看起来是孤立的,避免造成这是在游行或军事训练现场创作的印象,马奈没有加进任何轶事性背景成分。孩子、服装及短笛构成画的惟一主题。画是在画室的冷光线中完成的,这一点从投到地上的短影可以得到证实。 卡纳莱托-威尼斯大运河的入口 1742-1744 布面油画 114.5cmx153.5cm 美国国家美术馆 城市风俗画和风景画在十八世纪颇为盛行。去往意大利的旅游者们十分渴望在画作中寻找到对于他们在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和那不勒斯等地游览经历的详尽、精准的记录。卡纳莱托是当时最著名的风景画家之一,他擅于捕捉、描绘威尼斯的光线、生活、建筑和广袤的地理环境,这也为他奠定了作为当时最伟大的地形画家的声誉。 卡纳莱托的父亲是一位剧场布景画师。卡纳莱托最初跟随父亲学画,习得了一些透视法则,这也成为他后来创作的关键所在。1719年,卡纳莱托前往罗马,正是在那里,他观赏了大量乔瓦尼·帕尼尼的绘画作品,后者以他的罗马城市风景画和以真实地标作为母题的虚构地形风景绘画闻名。一年后,卡纳莱托回到威尼斯,吸引了大批国外的客户,其中包括若干富有的英国赞助人。受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影响,前往威尼斯的游客数量大幅下降,再加上英国赞助人的支持,促使卡纳莱托1746年有机会前往英国,他在那里一直居住到1755年。卡纳莱托的作品可以分为两大类:精确描绘威尼斯以及其他欧洲城市的地形风景画;随想曲,或是其他虚构的风景作品,画家根据自己的想像在其中重新布局建筑遗迹。“威尼斯大运河入口”,属于前一类。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尽管卡纳莱托给自己制定了一些题材方面的限制,但他会通过谨慎地略去细节、聚焦于主要图像,来放大作品的主题。卡纳莱托将精致的色彩与威尼斯真实的色调结合在一起,也将对自身城市的观感或记忆融入其中。卡纳莱托一般会在画室里完成构图习作,因此,他的作品绝不仅仅是地形记录,它们是纯粹的、智性的再创造。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威尼斯公爵宫 1881 布面油画 55cmx65cm 美国马塞诸塞州克拉克艺术中心 1881年,当雷诺阿第一次游览威尼斯时,他被威尼斯的公爵宫深深吸引了,尤其是从圣乔治马焦雷岛观看公爵宫的外观。这一选景在当时的艺术家中非常流行;雷诺阿曾开玩笑说:“至少有六位艺术家排队等着画它。”这幅作品中的建筑描绘得相当精准,在阳光的照射下,墙体呈现出柔软的粉色与奶油色调,与天空艳丽的蓝色形成鲜明对比,倒映在微微波动的水面之上。 约瑟夫·玛洛德·威廉·透纳-威尼斯海关口与圣乔治马焦雷教堂 1834 布面油画 91.5cmx122cm 美国国家美术馆 这幅作品画于细平纹编织的帆布之上, 1971年进行了修复与重新装裱。底色是白色,厚厚地涂抹在画布之上,掩盖了编织痕迹;在局部区域,似乎能看到灰色和米色的色层。这幅油画作品的层次非常分明,有的部分呈现出具有流动感的透明釉面质地,有的部分则呈现出厚重的漆面感;白色颜料是涂抹得最厚重的。建筑和索具的细节是以非常轻薄的流体颜料绘制而成的,画家有时也会用钝工具进行刮擦,完善细节。 卡纳莱托-威尼斯军械库的入口 1732 布面油画 47cmx78.8cm 沃本修道院 1730年代,卡纳莱托收到许多来自大不列颠的委托,其中包括为贝德福德公爵创作的24张风景作品。这期间创作的多数作品描绘的都是威尼斯著名的景点,其中也有一部分作品,例如“圣玛利亚广场”、“威尼斯军械库的入口”和“圣洛克大会堂”描绘的景点并不那么出名。 这张作品是第四世贝德福德公爵购买的24张作品之一,这批作品目前仍保存于沃伯恩庄园。 威尼斯军械库建造于十二世纪,强大的威尼斯舰队就是诞生在此。这幅作品展示了军械库的水路入口,一些干船坞以及一艘正在修造的舰,画面左侧便是修建于1460年的军械库大入口。 在很大程度上,卡纳莱托是根据先前的素描草图完成了这幅油画作品,但也做了一些修改,比如说他将入口两侧的塔尖分得更开。前景中的木质天桥形成一个对角线,有效地打破了原有构图中的静态特征。 雅各布·阿尔特-威尼斯全景 1835 水彩画 45cmx55.8cm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 穿越奥地利阿尔卑斯山脉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徒步之旅激起了雅各布·阿尔特对于风景的热爱之情,他开始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水彩风景作品。在这幅作品中,阿尔特展现了他描绘自然之中的独特之景的非凡天赋。他努力刻画出天空的不同层次,大气的不同色调以及植被的分明色彩,使得这片自然风光格外真实、生动。他后期的作品更接近于印象主义风格,尤其是他的建筑透视角度非常有趣,他也善于常将日常生活物件作为描绘对象。 弗朗切斯科·瓜尔迪-威尼斯运河上的风景 1775-1780 布面油画 50cmx76.8cm 美国国家美术馆 威尼斯风景画的最后辉煌,属于弗朗切斯科·瓜尔迪。弗朗切斯科·瓜尔迪是从历史题材绘画出道的,在他转向城市风景画创作之后,尽管改变了创作主题,但他仍将自己年轻时身为历史题材画家的工作方式保留下来,习惯在肖像画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彩色”处理。弗朗切斯科·瓜尔迪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对光的解读,通过光线与色彩的调配所表达出的诗意质感超越了卡纳莱托的写实主义,其表现手法更趋向于现代风景画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也成为弗朗切斯科·瓜尔迪艺术生涯中以威尼斯风景为主题的作品创作所依仗的艺术语言。 在弗朗切斯科·瓜尔迪的笔下,风景中的建筑元素仿佛被压缩了,几乎变成了天空与海水之间的一个简单界限。在《威尼斯大运河上的风景》这幅作品中就不难看出,天空和海水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其中的人物和船舶被简单的几笔带过,只留下精简的白色笔触或是黑色墨点。 大卫·罗伯茨-威尼斯朱代卡岛 1854 布面油画 55.9cmx129.5cm 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 大卫·罗伯茨1796年出生于斯托克布里奇,苏格兰画家。他最早跟随一个油漆工当学徒,接着又在爱丁堡和格拉斯高的剧场当场景画家。1822年,他定居伦敦,和他的朋友克拉克森·斯坦菲尔德一起在特鲁里街剧院工作。1833年起,他开始在欧洲和地中海范围展开广泛的旅行,绘制地形风景画,并赚取了大量钱财。这幅作品创作于他的第二次意大利之旅期间。 莫奈-总督府(公爵宫) 1908 布面油画 81.3cmx99.1cm 布鲁克林博物馆 威尼斯数不胜数的美景和艺术遗产使克劳德·莫奈感到畏惧,因而一再地推迟他的威尼斯之旅,直到1908年,莫奈才第一次到达威尼斯。在威尼斯,他通过观察城市的基本视觉要素,包括水域、光线和建筑,继续探索他一直以来关注的反射、大气和结构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捕捉到威尼斯著名景点总督宫的美景,莫奈乘坐在一条贡多拉,漂泊在是威尼斯宽广的水域之上。尽管画布和宫殿本身具有横向格式,画家对倒影的着重描绘却纵向拉伸了空间,同时将坚实的建筑溶解成柔和的粉色,绿色和黄色光芒。为了在1912年的一次展览上展出这幅作品,莫奈在吉维尼的画室中又对这幅作品进行了修改。 弗朗切斯科·瓜尔迪-总督府与莫洛码头 1770 布面油画 58cmx76.4cm 英国国家美术馆 弗朗切斯科·瓜尔迪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引领了19世纪浪漫主义风格,有着“诗人画家”之称的他,用柔和轻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忧郁黄昏之下的威尼斯。画面中,总督府的右侧是国家监狱,左侧则是图书馆,泽卡宫以及国有粮仓(现已遭到破坏),前方停泊着公爵号舰艇。总督府曾是公爵主持所有国家庆典的场所,除了基督升天节。
裱边钤收藏印“平书珍赏”、“平泉书屋主人审定印”2方。
扇面绘雪景楼阁,山水重青绿敷色,画法古拙,明显带有所谓李思训父子“金碧山水”传派的特点,与故宫收藏的另外两件传为唐人的楼阁作品《宫苑图》卷、《九成避暑图》页画风相近,并都曾被题为李思训作。这三幅画在清代以前均未见著录,也缺乏早期的收藏印记和题跋作为断代的佐证,而且目前尚无公认的唐代同类作品可资比较,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其勾勒填色为主的质朴画法和追求简古的生拙风格便简单地断定为唐人作品。正因为缺乏断代依据,这三件作品的时代归属在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看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画面上大量古代建筑所反映出的宫室形制来判定作品的创作时代就成为较为科学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学者将画面中建筑装饰的细部,如:琉璃瓦、格子门、木牌坊和斗拱的形制作为“详辨古今之物,商较土风之宜”的有力物证,认为这三幅画所表现的建筑群非唐非宋,进而得出结论,断定它们不是唐人的作品,而是南宋“临安以外地区或民间画家所绘的装饰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