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秀检索
  • 馆藏检索
智能客服

智能客服

艺术与阅读 | 筚路蓝缕·开辟未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下篇)

  • 发布时间:2021-04-30
  • |
  • 作者:抚州市图书馆
  • 阅读次数:5973

为进一步丰富阅读推广内容,创新阅读推广形式,发挥图书馆美育教育作用,将阅读推广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在第26个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举办2021年“艺术与阅读”美育展览系列活动。

本次活动聚焦艺术,突出阅读,鼓励观展者阅读历史,欣赏艺术,线上参与互动。结合历史与艺术作品来呈现展览,让观展者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引导广大读者全面了解历史,传承奋斗精神,凝聚时代力量。


本期主题


筚路蓝缕·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下篇)

图片
图片


建党100周年


前 言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内容极为丰富的历史。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

这次展览重在突出美术作品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反映和表现,以历程的展开为主线,用艺术语言和作品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事实具象地讲出来,告诉人们新中国的成立是多么来之不易,那是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通过艰苦卓绝的浴血斗争奋斗出来的,是中国人民在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的不懈努力中探索建立起来的。

整个展览分为四大篇章,每一篇章又分设不同单元,形成总主题引领和不同单元展开的结构。第一篇章是“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21—1949)”,设“开天辟地”、“星火燎原”、“中流砥柱”、“全国解放”四个单元;第二篇章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设“开国奠基”、“探索前进”两个单元;第三篇章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1)”,设“新的起点”、“辉煌成就”两个单元;第四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2021)”,设“伟大复兴”、“众志成城”两个单元。通过“历时叙述”的展览语言,以画为体,以史为据,用一幅幅精美的艺术作品,辅之以精当的美术点评和党史解读,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100年来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使观众沿着党的足迹,回顾党的光辉历程,有力地激发起观众对党的丰功伟绩的崇高敬意,获得艺术的在场与亲历的感受。


1949年-1978年

图片


第二篇章

图片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异常艰难和复杂的。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遭到严重安全威胁。“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正像后来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取得了一个资格:人们不敢轻视我们”。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很快有了中国历史上的无数个第一:第一架飞机的生产、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先后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等等。经过20多年的奋斗,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这一时期,我国还初步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这在当时也被公认为是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全党保持了良好精神状态,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进而转化为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力量。“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铁人精神给全国人民带来了难忘的印象、记忆和感动,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林县人民劈开太行山的重峦叠嶂,引漳河水入林县,建成“人造天河”红旗渠的事迹,就是这时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一个缩影。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


第一单元

图片

52

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王少伦  油画  2009年


作品赏析

图片


油画《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用写实性的艺术语言,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场景。画面中政协会徽挂在主席台的上部,毛主席和宋庆龄站在画面中间,其他政协代表分列两旁,人人难掩新中国成立后的喜悦心情,画面以红色为主色调,喜庆祥和,构图极具秩序感,人物安排错落有致,具有纪念碑性的历史意义。


党史解读

图片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举行。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空前盛会。

会议共有正式、候补及特邀代表662名,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区域和人民解放军等各个方面。出席会议的中共正式代表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林伯渠、董必武、陈云、彭真等。大会特别邀请了自辛亥革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列在首位的是宋庆龄。特邀代表中还有前清翰林、老同盟会会员,以及从反动营垒中分化出来的前国民党政府官员、国民党军队起义将领等。这样的代表阵容,显示了由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组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伟大力量。

9月27日,会议通过四项决议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将北平改名为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9月29日,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的人民大宪章。9月30日,全体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陈毅等56人为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为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53

图片

开国大典


图片

董希文  油画  1953年


作品赏析

图片


《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成名作,创作于1953年,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画面气势宏大,喜气洋洋,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神采奕奕,气度不凡。作品采用严谨的写实笔法,真实再现了这一伟大历史时刻,又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拉大了蓝天与红灯笼、红地毯之间的色彩对比,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作品中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融入了中国的审美元素。


党史解读

图片


194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史称“开国大典”。

10月1日早晨起,首都工人、师生、机关干部、市民、近郊农民、城防部队及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共约30万人陆续汇聚天安门广场。下午3时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按动电钮,升起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军乐声中,54门礼炮齐鸣28响。接着,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之后,举行盛大的阅兵式。走在最前面的是年轻的人民海军,随后是强大的步兵师,装甲兵、摩托化兵、骑兵也分列通过天安门广场,刚刚组建的人民空军的飞机在天安门广场凌空掠过。傍晚,长安街上华灯齐放,群众游行开始了。工人、农民、学生、市民队伍高举红旗,纵情欢呼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节日的首都沉浸在狂欢中,直到深夜。当天,全国已经解放的各大城市都举行了热烈的庆祝活动。

1949年10月1日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日子,每年的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54

图片

江山如此多娇


图片

傅抱石、关山月  国画  1959年


作品赏析

图片


1959年傅抱石和关山月接受了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任务。在绘制过程中,周思来、陈毅、郭沫若等都给予了具体的指示和意见。9月,毛泽东在画作上题写“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现代美术史上的名作完成了。这幅巨作高5米半,宽9米,雄伟壮丽,妖娆壮阔。画面上,红日彤彤,雪原莽莽,黄河滔滔,长城巍巍,气象万千!画中傅抱石的奔放深厚和关山月的细致柔和浑为一体,又各具特色。这幅作品不但画幅巨大、而且气魄之大、意境之新,布局之美,也是绘画史上罕有的。作品表现出典型的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民族文化心态,树立了民族绘画新的审美范式。


党史解读

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胜利完成,并由此开始了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的新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历史,使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中国的民族精神得到极大振奋,中华民族从此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它从根本上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劳动人民真正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这是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根本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迅速实现和巩固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国家统一,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为建设一个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注入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55

图片

进军西藏


图片

陈丹青  油画  1977年


作品赏析

图片


《进军西藏》是陈丹青早期成名作。作品描绘的是人民军队在冰天雪地挺进西藏的情景,因为风雪的原因,队伍前进举步维艰,前方着灰衣的战士身体前倾,几近贴近地面,但整个队伍步伐坚定,后面红旗飘扬,画面纵深感较强。行军队伍和雪山融为一体,具有力量感。作品设色沉着,形体厚重,犹如一首进行曲,表达出军人英勇无畏的气慨。


党史解读

图片


西藏地方自古就是中国版图的组成部分。1949年7月,西藏地方政府上层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挑唆、策动下,公开打出所谓“西藏独立”的旗号。为粉碎“西藏独立”的阴谋,完成对全国大陆的解放,1950年1月初,中共中央作出进军西藏的决策,确定由西南局和西南军区担负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主要任务,由西北局和西北军区予以支援和配合。

在积极准备进军西藏的同时,党中央根据西藏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确定了争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中央一面命令人民解放军积极做好进藏准备,一面多次催促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订立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但是,西藏地方当局一再拖延,同时加紧向入藏的咽喉要道昌都地区增派藏军。

为了打击分裂势力,争取西藏和平解放,中央军委部署进藏部队发起了昌都战役。10月6日,进藏部队分南北两线渡过金沙江,正面攻击昌都,侧翼切断藏军西撤南逃的退路。藏东政治、经济中心的昌都的解放,给西藏上层反动分裂势力以沉重打击,并打开了进军西藏的门户,为和平解决西藏问题铺平了道路。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56

图片

高原祥云——和平解放西藏


图片

韩书力   国画  2009年


作品赏析

图片


作品用哈达组成的祥云作为背景,以进藏解放军队伍为主线,与欢迎的藏族群众相呼应,展现了一个丰富而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画面。作品的构图具有鲜明的藏族绘画特征。画面上半部分,采用了西藏壁画的造型,逐步过渡到下半部分进驻队伍与欢迎人群中。画家利用西藏传统绘画语言和一些典型艺术元素,将两个空间、两种风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强化了西藏题材的视觉印象。为了反映西藏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画家采用相对单纯的色调来控制画面,尽量保留其历史的真实和感情的真挚。


党史解读

图片


昌都战役后,经中央人民政府的再三敦促和西藏上层爱国力量的推动,西藏地方政府同意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全权首席代表的代表团赴北京进行和平谈判。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在北京正式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协议》共17条,主要内容是: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来,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西藏人民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对于西藏的现行政治制度,中央不予变更,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喇嘛寺庙;逐步发展西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学校教育、农牧工商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关西藏的各项改革事宜,中央不加强迫;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人民提出改革要求时,得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员协商的方法解决之,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西藏地区的一切涉外事宜等。

《协议》签订后,各进藏部队于八九月间分路向西藏首府拉萨等地进军。进藏部队一路翻越终年积雪的大山,跨越湍急的河流,于10月26日胜利进驻拉萨。西藏的和平解放,粉碎了帝国主义及西藏上层少数分裂主义分子策划“西藏独立”的迷梦,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57

图片

跨过鸭绿江


图片

吴云华   油画  1956年


作品赏析

图片


作者选择了冬天夜里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这一典型时刻,将时空锁定在丹东鸭绿江赴朝渡口,突出“跨”这一动词,描绘出一幅千军万马、气势磅礴的画面:鸭绿江江面,白雪皑皑,志愿军官兵们矫健的身姿,肩扛钢枪,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昂首阔步,义无反顾走向杀敌卫国的新战场。队伍呈“之”字形蜿蜒不绝,汽车、战马载驮着辎重,与队伍同行。寒夜的天空中,闪耀着几束探照灯光,被敌机炸毁的鸭绿江大桥犹如一条巨龙横跨在江水之上,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作者将整体气势和细节刻画完美结合,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细致入微,丰富细腻,生动传神。志愿军战士的脖子上系着夜行军标志——白毛巾,嘴唇和鼻尖冻得红红的,有的战士年龄很小,稚气未脱。尽管天气寒冷,但是战士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士气昂扬,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历史担当和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意志,彰显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维护正义的气概和精神内涵。作品横向构图,视野开阔,大气磅礴,在色调的处理上也是独具匠心,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和视觉效果,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党史解读

图片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从8月起,美军飞机不断侵入中国领空,中国的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9月中旬,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后,战局迅速逆转。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向朝鲜北方大举进犯,并迅速向朝中边境推进。

10月上旬,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央多次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援助的问题。当时,我国经济恢复刚刚开始,物资极度匮乏,人民政权没有完全巩固,武器装备相当落后。而如要出战所迎击的将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雄厚、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敌我力量悬殊,出兵参战,会不会“引火烧身”。军情紧急,压力巨大,决策艰难。是否出兵入朝作战,中共中央的决策经历了一个从考虑出兵,到暂缓出兵,再到最终决定出兵的过程。10月4日和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经过反复权衡利弊得失,最后取得一致的认识,作出了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斗争的决定。

10月8日,毛泽东发布命令,将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夜幕的掩护下,从安东(今辽宁丹东)、长甸河口、集安三个口岸,跨过鸭绿江,秘密进入朝鲜战场。从此,开始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58

图片

红地毯述


图片

陈坚   油画  2006-2009年


作品赏析

图片


重大历史题材主题创作总是能显现出长久的艺术魅力,军旅画家陈坚创作的巨幅油画《红地毯述》就是这样一幅作品。作品高2米,长5米,开始创作于2006年,完成于2009年。画面描绘了开国领袖、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在授衔仪式之后,戎装齐整、济济一堂的场面。金色的大厅里灯光融融,24位历经战火、风雨同舟的开国元勋们并排站立在一条长长的大红色地毯上,这是一条象征历史荣耀的红地毯。

左起:萧劲光、许光达、叶剑英、徐向前、贺龙、谭政、罗瑞卿、邓小平、刘伯承、陈赓、彭德怀、朱德、毛泽东、徐海东、林彪、罗荣桓、刘少奇、粟裕、陈毅、张云逸、王树声、周恩来、黄克诚、聂荣臻。


党史解读

图片


195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从1956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志愿兵役制改为义务兵役制,军队实行军衔制度。9月23日,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授予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会议还决定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的有功人员,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直接领导国民党军队起义的有功人员,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功人员以及对和平解放西藏地区的有功人员,分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另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授予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以大将军衔,对其他将领分别授予上将、中将、少将军衔。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分别出席授衔授勋典礼,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将官军衔及勋章正式授予有关人员。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义务兵役制等制度,对于推进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59

鞍钢在建设中


图片

张仃   国画  1972年


作品赏析

图片


国画《二七风暴》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作品中工人如洪水般熙熙攘攘,手持横幅前进,面对反动军阀的淫威,丝毫没有惧色。画面的背景,已经停产了的工厂,工人们互相勉励,高喊着口号,形成排山倒海的效果。画面背景用墨色逭染,暗示出在军阀的破坏下这次运动的命运。艺术家用线条和墨色晕染等绘画语言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块状构图使得工人队伍具有不可撼动的力量。


党史解读

图片


鞍钢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共和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全国最早全部解放的东北地区,从1949年春起,各厂矿工人投入到抢修设备、修复厂矿的火热斗争中,沉寂多时的工厂矿山又响起机器的轰鸣声。收归国有的鞍山钢铁厂,率先发起恢复生产和立功运动,职工们纷纷赶回工厂,尽管没有工资,每人只发给少量口粮,干部、共产党员和工人群众、技术人员不分昼夜地努力奋战,大大加快了厂矿设备修复的进度。6月初,鞍钢炼铁厂二号高炉流出解放后的第一炉铁水。

“一五”计划的重点是重工业建设,重工业建设的重点是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冶金方面安排的改扩建工程中,重中之重就是鞍山钢铁公司。到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程——大型乳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举行开工生产典礼。这是我国重工业建设中首批竣工投入生产的重要工程,大大加强了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钢铁基地,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时的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胜利。鞍钢全体工人写信向毛泽东主席报喜,毛泽东复电祝贺。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60

通往乌鲁木齐


艾中信  油画  1954年


作品赏析

图片


油画《通往乌鲁木齐》以平远的视线,宽银幕式的宽广构图,纯正亮丽的色彩,细而不腻的笔法,描绘了壮丽的山川自然景色。作品通过对劳动工地上人声鼎沸,推土机轰鸣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的描绘,表现出大自然的巨大变化。画家以冷色调的蓝天、白云、雪山、草原烘托出暖色调的黄土裸露的建设工地和工地旁连营扎寨的帐蓬,并由此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歌颂了人定胜天的力量。


党史解读

图片


1949年以前,西北地区的铁路只有陇海铁路潼关至天水一段等,总长不过450多公里,而且质量低劣经常断道停运。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2年10月,兰新铁路就在兰州破土动工。“一五”计划中,兰新线是西部铁路建设的重点。兰新铁路东起甘肃兰州,西行翻越海拔3000米的乌鞘岭,经武威、张掖、酒泉出长城西端的嘉峪关,向西进入新疆,最终到乌鲁木齐市。兰新铁路全长1903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最长的铁路干线。兰新铁路于1958年12月铺轨越过红柳河,从此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1962年全线修通。兰新铁路通车,对发展西北地区的经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都有重要作用。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61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


靳尚谊  油画  2009年


作品赏析


周恩来总理双手摊开,站在万隆会议的演讲台上慷慨陈词,他身春深色中山装,大方、朴素,表情和蔼而自信,这就是靳尚谊的油画《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成功地塑造出一位睿智的大国领导人的形象。作品接近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动作、表情、光线,成功地运用肖像画的技法处理历史题材。


党史解读

图片


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当时与会各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不同,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主张也不同。这意味着会上的分歧和斗争难以避免,中国在会议上的一举一动将十分敏感。

在公开大会上,有的国家的代表攻击共产主义,有的则表示了对中国的疑虑,会场气氛越来越紧张。在会议可能走上歧路的关键时刻,19日下午,周恩来登台讲话。他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他强调“求同”而不是“立异”,说明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存在,“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中国准备在坚守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亚非各国建立正常关系。周恩来宽容大度地体现了和解精神,获得绝大多数国家代表的赞同。

参加亚非会议,是新中国走上国际政治舞台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扩大了我国在国际上的联系,显示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62

毛主席的指示到达了田头


陆俨少   国画  1955年


作品赏析


陆俨少的《毛主席的指示到达了田头》用隐喻的手法,描绘建国初期劳动人民对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的热爱。画中的人物是一群在棉田边休憩的农民,其中一位少女拿着一份有毛主席指示的报纸在给大家阅读,人们听到后欢欣鼓舞,互相传递,旁边的人好奇地围到报纸旁边想看个清楚。作品构图疏密结合,人物动作自然,表情生动传神,线条流畅,设色质朴,画面清新感人,具有较强的农村生活气息。


党史解读


1953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定后,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的任务也随即发生转变,转向用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来宣传、教育全国人民。

1954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党的宣传工作的要点:第一是要加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政策和决议。第二是要系统地说明党的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向党内各种不良倾向作斗争。第三是要改进经济宣传,动员千百万群众开展劳动竞赛,提高劳动生产率,争取在工农业等方面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一五”计划,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关于加强党在农村中的宣传工作,中央提出要在广大农村有系统地对农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健全党在农村中的宣传网和经常的宣传活动,将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提高到社会主义的水平,以便为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必要的思想基础。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63

图片

伟业千秋


图片

刘宇一   油画  1998年


作品赏析

图片


《伟业千秋》为人民大会堂珍藏,于1999年9月28日由全国政协李瑞环主席偕王光英、叶选平、吴阶平、杨汝岱、罗豪才、何鲁丽、万国权等8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揭幕。油画幅面为9.9米×3.3米,画面上著名历史人物有50位之多。作品以雄浑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1959年十年大庆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宋庆龄等开国元勋及各民主党派、各族代表、英雄模范及各界人士,步入刚刚落成启用的人民大会堂的情景。画面上蓝天白云,阳光灿烂,红旗招展,巨柱擎天,在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宽大的台阶上,毛泽东神采飞扬,刘少奇含笑鼓掌,周恩来笑容可掬,朱德喜笑颜开,陈云兴高采烈,邓小平边走边说,宋庆龄和蔼可亲……在人民大会堂门口两侧和远景的天安门广场上,到处是欢呼雀跃、载歌载舞的人民。他们在热烈庆祝祖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尽情享受作为国家主人的欢愉。


党史解读


1956年,中国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族人民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威信,广大人民群众渴望能直接听到党中央的声音。于是,从1956年起,便酝酿在北京建设一个大型的礼堂,以供党中央开会使用。

1958年7月,北京市规划局专门去莫斯科考察,准备筹建一座能够容纳万人的礼堂。8月,中共中央做出指示,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中央设想在北京建设一批包括万人大礼堂在内的重大建筑工程,这些工程还有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等。这些重大建筑必须在1959年国庆节时投入使用。于是,建造万人大礼堂的战斗打响了。

1959年9月10日,历时10个月零13天,人民大会堂正式竣工,并交付使用。与此同时,其他多项国庆工程项目也陆续建成。而人民大会堂正如毛泽东所希望的那样,成为一座由人民设计、人民建造、造福于人民的议政大厅。

1959年9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招待会在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举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参加。从此,人民大会堂肩负着时代的重托,担当起伟大的历史使命,成为我国政治、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地方,党和国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各项政治和内外事活动。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第二单元

图片


64

征服珠峰


图片

冯杰  油画  2009年


作品赏析

图片


《征服珠峰》是2009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的作品。画面描绘了中国珠峰登山队员登上世界最高峰,将五星红旗插上世界最高点的场景。登山队员经过艰苦攀登,虽然体力不支,但仍斗志昂扬,坚忍不拔。画面主色调为冷色,交代了珠峰顶端的冷酷环境,也烘托出五星红旗的鲜艳。构图上,登上队员呈三角形构图,稳定有力,也代表着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俯视下面茫茫冰雪,更彰显出中国登山队员勇于征服艰难的气魄。


党史解读

图片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探险队的勇士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一起,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首次完成了人类从北坡集体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夙愿,在人类登山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当时作为随队记者的郭超人,在登顶成功后,以最快的速度写成了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在记述这次登顶的意义时写道:在当时国际帝修反的一片反华叫嚣声中,在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单方面退出中苏两国登山运动员共同攀登珠峰的活动的时候,我国登山运动员这次从北坡首次成功地登上珠峰的胜利,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吓不倒压不垮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65

十三陵水库工地


图片

王式廓  油画  1958年


作品赏析

图片


十三陵水库建设,是王式廓先生和艾中信先生等一批老一辈艺术家在1958年前后都围绕进行的创作题材。艾中信先生创作了《十三陵雷雨》,而此次捐赠的王式廓先生围绕十三陵水库画的一系列的草图、初稿,从多个角度、不同构图,不同人物形象来描绘最能体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场面。比如《毛主席在十三陵水库劳动》系列、《十三陵水库工地》系列,这种主题性创作模式成为了新中国美术的典范。


党史解读

图片


1957年冬至1958年春掀起的农业生产高潮,拉开了“大跃进”运动的序幕。1957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掀起一个农业生产建设的高潮。从中央到地方普遍修改原发计划,制订新的“跃进”计划。在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的热情激励下,许多地方不避风雪,挑灯夜战。“抓晴天,抢阴天,小风小雪是好天,汽灯底下是白天,争取一天当两天”的豪言壮语,反映了这种苦干精神。由于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浮夸和蛮干的情况。

为响应中央号召,1958年1月,北京市委决定修建十三陵水库,当月就正式开工,四十万劳动大军汇集工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也亲临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经过160天昼夜奋战,一座总容量八千万立方米的水库奇迹般地建成了。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66

庆祝国庆


图片

丰子恺   国画  1959年


作品赏析

图片


丰子恺的漫画作品笔墨简练而饶有意境。《庆祝国庆》描绘了国庆10周年时的景象,画面远处五颜六色的气球飘在空中,上面技有庆祝国庆的标语,让人联想到当时的盛况,似乎能够听到军乐、歌声。画面近处三个孩子在左侧仰头看着升起的气球兴奋不已,两个大一些的孩子系着红领巾,右边年轻母亲抱着孩子观看国庆盛况,一个孩子站在母亲的身后。作品没有过多笔墨却描绘出一个温馨的场面,歌颂了新中国人民的幸福充活。


党史解读


这幅画作恬静温馨。实际上,1959年国庆节时,“大跃进”造成的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已经显现。

由于庐山会议后的“反右倾”斗争,各地区、各部门重新提高原来已经降低的指标,新的跃进高潮再度泛滥。在基本建设方面,到1959年底,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高达349.7亿元,比1958年还增长30%以上。在工交生产方面,有关部门靠蛮干,到1959年底宣布钢产量达到1387万吨,煤产量达到3.69亿吨,超过了原定计划指标。但是,轻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进一步失调。农村人民公社再度刮起“共产风”。1959年10月后,平调生产队劳力和财物,“大办”各种社有经济的做法再度盛行,又一次严重侵犯了许多生产队和农民的利益,对刚刚有所恢复的农村经济造成新的破坏。1959年是个大旱年,入冬以后各地大搞水利,当年全国冬修水利的上工人数超过7000万。当时河北一些地方的情况是“一路上就像打仗一样,白天晚上,来来去去,都是上水库的同从水库回来的轮班。路上完全像支前一样,比支前紧张得多”。劳动力过度透支。

由于“反右倾”以后继续“大跃进”的错误,加上自然灾害和1960年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67

图片

红旗渠


图片

龙瑞、王珂  国画  2009年


作品赏析

图片


这幅场景壮阔的山水画作品,选定"青年洞"作为画面的视觉中心。在构图方面,画家利用传统中国画高远、平远的透视方式,把多个场景汇集成一个巍峨的画面,把太行山和水渠的特征反映得更加全面充分,画面中高山耸立,沟壑纵横,成千上万的修渠大军车水马龙,一派繁忙景象。画家通过对太行山峻险环境的营造,以衬托林县人民开山造渠的艰辛,作品以单纯的水墨形态追求笔墨语言的鲜明雄厚与丰富独特,充分发挥中国画的表现力,雄浑大气,境界天然。


党史解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南林县(现林州市)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最普通的工具,劈开太行山的重峦叠嶂,引漳河水入林县,建成了“人造天河”——红旗渠,其事迹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严重干旱缺水,极度贫困。1959年夏,林县县委提出跨越太行山到山西斩断浊漳河,逼水上山,把水引进林县的大胆设想。这个计划得到了河南省委的支持,山西省委也同意了林县人民的请求。1960年2月,3.7万名林县民工,向着太行山开战了。经过不到八个月的奋战,斩断了45道山崖,搬掉了13座山垴,填平了58道沟壑,穿凿了总长度600余米的7个隧洞,建渡槽、路桥和防洪桥56座,完成土石方445.65万立方米,砌石42.86万立方米,终于拦住了奔腾不羁的浊漳河。此后,林县人民又经过四年苦战,于1965年4月5日实现了总干渠的通水。千百年来林县人民渴望水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周恩来在20世纪70年代同外国友人曾提到,这条盘绕在太行山千嶂绝壁上的蓝色飘带,是新中国创造的两大奇迹之一。

红旗渠至今仍发挥着作用,建成40多年以来,总引水量约100亿立方米,历年来灌溉面积达1亿亩次,共增产粮食近40亿斤。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68

图片

焦裕禄


图片

毛本华、王刚、鲍璐、郝米嘉  油画

2009年


作品赏析


作品画面以焦裕禄带领群众扛着树苗,顶着风沙走向沙荒的场景构图,突出了20世纪60年代初这个特定历史年代和兰考这个特殊环境,主线单纯集中。画面中的农民和林业技术人员形象质朴生动,有浓郁的地域特征。焦裕禄朴素和蔼,神情生动。画家以深刻的表现手法和醇厚的创作情感,塑造了一位感人的人民公仆形象。


党史解读

图片


20世纪60年代焦裕禄曾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兰考是黄河故道上一个有名的灾区县,长期受风沙、内涝和盐碱的袭扰,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在三年困难时期,兰考的生产、生活面临极大困境。正是在灾情最严重的时候,焦裕禄来到了这里。他带领县委抓住治沙这一关键环节,深入实地调査。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跋涉2500多公里,把全县86个风口、261个大沙丘、17条大沙龙都编号绘图,最终形成了种植速生泡桐林治理“三害”的方案。焦裕禄心中装着兰考的老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积劳成疾,在晚期癌症的病痛折磨下,仍带领群众坚持在治沙的第一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逝世,终年42岁。

1966年2月,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焦裕禄的榜样,鼓舞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战胜严重困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座精神丰碑。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69

雷锋


图片

吴强年  版画  1963年


作品赏析

图片


在上世纪60年代初,雷锋—这个平凡而又崇高的战士动人事迹,传遍祖国各地,也掀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学习高潮。吴强年的木刻版画《雷锋》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和有力的刀笔,整体形式追求在造型严谨的前提下,以强烈的黑白处理和大刀阔斧的刀法增强视觉效果。

作者在雷锋肖像的创作中,有意突破雷锋严肃的肖像描绘,让雷锋的嘴角微微张开,显示出雷锋可亲可近的平凡中的伟大,着力表现雷锋崇高、明朗、自豪而又朴实可爱的形象,将手持冲锋枪的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与耸立的磐石融为一体,力求单纯有力,以加强纪念碑式的效果,歌颂了雷锋精神的不朽与永存。


党史解读

图片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这就是雷锋日记中的名言。雷锋,1940年12月18日出生,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8月15日,因事故不幸殉职。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坐标。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雷锋精神。在雷锋的年代,成立仅十余年的新中国,面临三年饥荒、中苏论战、外界封锁……需要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信念,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承载着新社会价值观的雷锋,能为全社会提供心灵动力。70年代,就像《学习雷锋好榜样》里唱的那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80年代,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钉子精神,为时代推崇。90年代,雷锋精神被诠释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奉献精神。进入新世纪,雷锋精神也被赋予新的内涵,那就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70

千年土地翻了身


图片

董希文   油画  1963年


作品赏析

图片


《千年土地翻了身》以朴素的画风和真挚的感情表现了西藏农奴翻身作主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転的喜悦心情。人物后仰的动势,牦牛昂首奋蹄的姿态和黑土地笔触的走向,高耸的雪山和碧蓝的天空,使人感受到西藏的春天气息,赞美了在党的领导下西藏解放后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党史解读

图片


旧西藏社会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延续了千余年,约占人口5%的农奴主占有几乎全部的土地和农奴、奴隶。对西藏的土地改革,党主张采取更加慎重、和缓的政策和步骤。但是,农奴主贵族中的反动分子,不仅反对土改,还勾结国外反动势力策划“西藏独立”。1959年3月10日,他们在拉萨等地发动武装叛乱。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平定了叛乱。广大藏族人民要求推翻农奴制度的愿望爆发出来,实行民主改革势不可挡。

西藏的民主改革,按照中央决策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解散噶厦政权及其军 队法庭和监狱,在农区开展“三反双减”(反叛乱、反差徭役、反奴役,减租、减息)运动。第二步是实行对叛乱农奴主的土地及生产资料进行没收,对未参加叛乱农奴主的土地及生产资料进行赎买,对这些土地及生产资料进行合理分配。

经过1959年到1961年的社会大变革,一个新西藏屹立在世界的屋脊。百万翻身农奴终有了自己的土地和牲畜,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产积极性;封建农奴制被彻底摧毁,西藏人民开始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当时翻身农奴中流传着一段歌谣:“达赖的太阳照在贵族身上,毛主席的太阳照在我们穷人身上;现在,贵族的太阳下山了,我们的太阳升起来了。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71

天堑通途


图片

魏紫熙   国画  1973年


作品赏析

图片


为创作《天堑通途》画家实地观察,数易其稿才完成。画题取材于毛泽东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作者以幕府山为近景,以大桥作为一线,长江作为另一线,两线交错,统一于整个画面。图中宽阔浩淼的长江与巍峨高耸的幕府山作为前景,一动一静,一虚一实,更衬托出横跨两岸的南京长江大桥之雄伟气势。同时以江面往来不息的帆船,江畔繁忙热闹的码头,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建设图景。作品构图严谨、独特,画面达到了传统笔墨语言与时代特色的和谐统一。


党史解读


南京长江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特大桥,1959年底动工。建桥大军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苏联单方面撤走桥梁专家和研究人员的艰难情形下,奋斗八年,终于建成了这座举世闻名的长江大桥。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8米,是当时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最大的铁路、公路两用桥。1968年9月铁路桥首先建成通车,南京市五万多军民举行了隆重通车典礼。10月1日,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通过了第一列客车——从福州开往北京的46次快车。南京长江大桥使大江南北更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1969年9月21日,毛泽东视察了南京长江大桥。周恩来在20世纪70年代同外国友人提到新中国创造的两大奇迹,其中之一就是南京长江大桥。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72

图片

西部年代


图片

骆根兴  油画  2001年


作品赏析

图片


《西部年代》是一幅再现历史瞬间的大型肖像画。画家将我国“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领导者、科学家和酒泉基地的创建者组合在同一个画面里,成功地塑造出他们的个性和风采。画家在忠实刻画对象的基础上,通过色彩的强度、力度与扩张的笔触,表达了强烈的激情主观感受。背景的大漠和胡杨烘托出苍茫辽阔的氛围,结构中大块面的穿插对比与热烈、明亮的色彩主调相呼应,表现出新中国第一代”两弹一星”功勋的英姿和豪情。


党史解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决定研制“两弹一星”,作出了对中国安全和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

我国研制原子弹,导弹,开始曾得到苏联的技术援助。随着困难时期苏联中断援助,撤走专家,研制工作进入了自力更生的新阶段。全国20多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单位的科技人员大力协同,攻克难关。“两弹一星”的研制,汇集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技术与管理人员。他们在戈壁荒滩建立基地,风餐露宿,披星戴月,艰苦创业。有的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地工作,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震惊世界。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邓小平曾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73

图片

绿色长城


图片

沈尧伊  油画  1996年


作品赏析

图片


1973年,画家关山月回家乡广东阳江参观,此地处于南粤海滨,属风沙带,很难生长植物。在“绿色长城”的号召下,海疆也发生了变化,风沙地植满木麻黄树。画家览物生情,艺术地再现了家乡的变化:远处的海面上烟波浩渺、帆影点点,近处的木麻黄树迎风而立、摇曳多姿,远树如层波叠浪构成一道绿色的屏障,恰是一道“绿色长城”。《绿色长城》在艺术语言上,以色彩为宗,别具一格;其表现手法较为特殊,树林和海水都明显融入了西洋油画的表现手法,作品境界的阔大似乎更胜关山月的其他画作。民兵在海岸线上的巡哨提醒了观者;海岸是暗流汹浦,这“绿色长城”不惟防风、防沙,还可以拒敌于门外。


党史解读


《绿色长城》的画面重点是防风沙林带,而蕴含的意义则是民兵是祖国边防一道长城。“文化大革命”期间,民兵建设仍然取得了进展。特别是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毛泽东发出“要准备打仗”的号召,军民加强战备,民兵工作得到提高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民兵战斗骨干队伍的建设得到加强。1973年,总参和总政将民兵独立营、团统一改称为民兵武装基干团,并规定在基干团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建地炮、工程、通信、侦查等专业分队。到1976年,全国1800多万武装基干民兵中有160多万是具备一定军政素质的骨干。二是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民兵军事训练,三年为一个周期,要求受训民兵学完单兵技术战术科目。到1976年,75%的民兵武装基干连完成了受训任务,可以担任战勤和一般作战任务。三是改善更新了民兵的武器装备,淘汰了大量杂式武器,制式、旧制式武器数量上升到总数的77%以上。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74

图片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图片

马刚   油画  2009年


作品赏析


1972年毛泽东与尼克松的会见,是震惊世界的事件。画家马刚描绘这一历史事件时,突出毛泽东和尼克松交谈时的场景,弱化其他人物。画面中的毛泽东坐在沙发上,精神很好,但略带一点病后初愈的感觉,浑然有画意。毛泽东抬手的姿势,在形象上很有表现力。尼克松坐在旁边,笔挺的西装见棱见角,姿态谦逊也有一种对比。画家想表现一个人口众多的贫穷国家的领袖,在面对世界最富最强的大国总统时,真正显示了一种伟人的气派。很多“文革”时期美术作品中的毛泽东的形象是样式化,这幅画作有着新的突破。


党史解读


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毛泽东、周恩来审时度势,及时对外交工作出富有远见和胆略的重大决策,打开了我国的对外事务的新局面。局势转变的带关键性的一环,是中国同美国关系的缓和。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长达二十年之久。在变化了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两国政府领导人都认为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改善两国关系的谈判,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1970年7月,尼克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赞成在外交上承认中国。12月,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1971年春,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世乒赛,为正在酝酿的中美关系的突破提供了机会。美国乒乓球队几次表示,希望赛后能访问中国。毛泽东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以中美人民之间的交往作为打开两国官方关系的序幕。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抵达北京。这就是当时被人们誉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1971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访问。当天下午,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基辛格等美国客人,宾主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2月28日,两国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曾经长期尖锐对立的中美两国从此走上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道路。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75

图片

最后的嘱托


图片

周顺恺  国画  1999年


作品赏析


《最后的嘱托》以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周恩来总理病中清瘦的面容,他的目光与充满关怀的小平似乎在做无声的交流。画面上的邓颖超、叶剑英、李先念表情凝重,对他们的刻画表现,加强了画面真切的历史具体性。构图选择并确定了众多人物中邓小平俯身紧握着手术车上周恩来枯瘦的手这样一个寓意深刻的动作来体现构思,然后围绕主题进行人物关系、人物情绪、画面氛围的设计,在形象搜集的过程中完善了对人物动态、面部表情、服装道具设计的思考。可以看得出画家选择确定高冷、静穆、凝重的基调,既符合医院的氛围也符合当事人的心情。在笔墨的设计上用线凝重、简练,虽着墨不多,但面部刻画力求丰富入微。


党史解读

图片


《周恩来最后十年》书中描述了在1975年“文革”那个特殊时期,重病中的周恩来总理利用最后一次手术的时机,当着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中央领导的面,用尽全身力气大声说:“小平同志,你这一年的工作做得比我好……”当时邓小平第二次复出,由于在全国集中精力抓整顿受到“四人帮”的干扰和攻击,处境很艰难,周总理怕自己手术后出不来,就用生命最后一点力气支持处境十分危险的邓小平。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1978年-2012年

图片


第三篇章

图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创立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坚定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2002年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从1978年至2012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越其他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并于2010年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富国大业。

第一单元

图片
图片

76

图片

科学的春天


图片

丁一林   油画  2009年


作品赏析


油画《科学的春天》表现的是在“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3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的历史。画面选取了参加这次大会的科技工作者们激情昂扬地步出会场的场景。科技工作者们身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蓝灰色中山装,3月春天的阳光映照在每一个人的面庞之上,并与他们幸福的笑容一起绽放,画面构图饱满,气势袭人,表现出了改革开放给科技工作者们带来的乐观开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既是科学的春天,也是祖国的春天。


党史解读


“文化大革命”对科学文化事业造成极大破坏。一段时间里,学校关闭,专家学者下放“改造”,科研机构大撤销,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

为了动员全国科技界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1977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召开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对“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科学和知识分子工作作一个正确估计,把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586名。邓小平在开幕式上宣布:召开这次大会的目的,就是动员全党全国重视科学技术,加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他强调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我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我们党的一支依靠力量。他深情地向与会的科技工作者们表示:“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这篇讲话,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广大知识分子的心扉。目睹大会盛况,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闭幕式上饱含激情地说:“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这次大会不但推动了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而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科学事业,开始重新展现出春天的景象。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77

图片

夏夜——恢复高考的日子


图片

程丛林  油画  2009年


作品赏析


这是一幅群像,描绘了1977年恢复高考后大学生夏日夜读的盛况:千人大厅座无虚席,群情振奋如春潮涌动,刚刚获得新生的学子们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作者用写实手法以充满精神意蕴的画面,表现出走出特殊年代之后的年轻人背负的沧桑,从而引发观者的强烈共鸣。整幅画面用色凝重单纯,在宏大、概括的构图中又能兼顾每个个体形象的塑造,充满严肃厚重的时代感。


党史解读


教育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自1966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此后,全国高校停止招生达六年之久。1972年,全国大多数高校恢复招生,但招生对象规定为: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不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由于不进行文化考试,高校招收的工农兵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毕业时多数人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各条战线上人才奇缺,出现断层。

粉碎“四人帮”后,并没有很快改变推荐上大学的做法。1977年8月,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根据邓小平关于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的一系列指示精神,10月,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这个文件废除了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恢复从应届高中生中招生的制度等。恢复高考,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一年,有570万青年报考,出现了“家家学文化,户户读书声”的新气象,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78

图片

生死印——1978年安徽凤阳农村

承包责任制


图片

集体创作  国画  2009年


作品赏析


由安徽国画院集体创作的国画《生死印——1978年安徽凤阳农村承包责任制》是2009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的作品。作品描绘了安徽凤阳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集体土地分开承包,开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场面,真实地还原了历史,画面中农民聚集室内偷偷地按手印,这体现了当时农民探索家庭联产承包的小心与谨慎。作品以工笔重彩创作为主,体现了中国画的时代风貌。


党史解读

图片


到1978年,全国还有2.5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主要的问题在于陈旧落后的“三农”制度和政策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当时农村人口占全省的90%,长期以来,温饱问题一直没有解决。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以万里为第一书记的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借地度荒——把土地借给农民耕种,不向农民征统购粮的决策。这一决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战胜了特大旱灾,还引发出一些农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行动。1978年冬,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偷偷搞起了包干到户。开始,也像其他生产队一样,他们搞了包干到组,但在一个组里干活也有矛盾。有的队员说:这样也干不好,不如干脆包干到户。大家一致同意,但这可是国家的文件规定甚至法律都不允许的。于是,20个村民冒着坐牢的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行“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安徽、四川的影响下,一些地方也开始实行农村联产责任制。农村出现的改革势头,引来议论和阻挠,却得到邓小平的支持。1980年4月和5月,邓小平两次就农村政策问题同中央负责人谈话,提出土地承包给个人不会影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在中央的肯定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责任制迅速推广。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79

图片


詹建俊   油画  1984年


作品赏析


詹建俊的《潮》创作于改革开放不久的1984年,画面以涌动绿潮的原野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充满信心、具有生命活力的青年农民形象。画面中,作者借刚刚发芽的杨柳树枝象征着春风吹拂人间,大地苏醒。这是对春天的描绘,也是对改革开放后社会焕发生机的描绘。整幅画面洋溢着春天的活力与生命的气息,作品曾荣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金质奖章。


党史解读

图片


“青悠悠的那个岭,绿油油的那个山,丰收的庄稼望不到边”,这是1983年的电影《咱们的牛百岁》中的插曲。它展现了上世纪8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改革复苏的景象。

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队达9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农户使用,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克服“吃大锅饭”等弊病,而且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见效之快,是人们没有预想到的。许多地方一年就见效,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甚至翻了一两番。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改革以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任务。到1987年,全国有1.8亿农户实行了这种责任制,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1983年10月,党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党中央把农村经济纳入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村春潮涌动,繁荣兴旺。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80

铿锵玫瑰——中国女排

首获世界冠军


图片

华其敏   国画  2009年


作品赏析

图片


《铿锵玫瑰——中国女排首获世界冠军》这幅作品采取了超现实主义手法,将中国女排在后来夺取五连冠的不同时空、不同场景的重大事件进行组合。布局上,他采用条屏的形式,整幅作品由四部分组成。这种条屏的形式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方法,它的特点是每一部分既相互联系又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创作起来也比较便捷,以前的山水画、花鸟画很多是用这种表现形式。由于体育题材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对于一个瞬间的刻画描绘往往很难将想要表达的情绪状态完美呈现,所以,华其敏认为,条屏的形式是描绘这类题材艺术作品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在具体刻画上,他以工写结合的绘画技法进行艺术表现。人物以线条勾勒为主,同时辅之以色彩、明暗关系,形象的塑造真实自然、生动饱满。背景部分,作者还描绘了万里长城、圆明园、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建筑、雕塑元素,展现了一个古老民族在经历百余年的痛苦磨难之后,像中国女排不断改写并刷新赛事纪录一样,以一种崭新的国家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胜利女神雕像、冠军杯、奥运奖牌、外国城市建筑等画面背景与一张张记录女排姑娘们赛场打拼的照片,则表现了中国女排取得辉煌赛绩的不平凡历程以及她们克服重重压力、勇于刷新纪录的坚强毅力与决心。


党史解读

图片


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上,以七战全胜的优异战绩获得世界冠军,这是中国体育运动队在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类比赛中首次获得世界冠军。此后,中国女排又分别在1982年世锦赛、1984年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和1986年世锦赛中获胜,成为第一支在世界女排历史上五连冠的队伍。女排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训练、自强不息等朴实而崇高的精神已经成为激励国人在改革开放之初振兴中华的动力。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81

小平您好·1984


图片

佚名   油画


作品赏析

图片


作品通过将1984国庆游行中,北京大学学生突然打出 “小平您好”的横幅时的情景再现,同时结合国庆阅兵时邓小平同志的形象,让人们再次感受到当时改革开放初期全社会的澎湃激情和良好祝愿!


党史解读


国庆35周年首都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游行队伍行进中突然打出横幅——“小平您好”。

1984年10月1日,中断多年的国庆大典再度盛大上演。参加群众游行的人们情绪高涨,举着“改革开放”“2000年翻两番”这样的大横幅,挥舞着花束,昂首阔步地依次从天安门前通过。当天,《人民日报》摄影记者王东在金水桥南架好了器材。他将一个1000毫米的长镜头对准了城楼,以便及时捕捉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特写;又在脖子上挂了一台装了标准头的莱卡M3,用来随时抓拍群众场面。突然,人群中一阵喧闹,一群朝气蓬勃的北京大学学生面朝天安门,高举起一条朴素而特别的横幅——“小平您好”。这四个字是被大学生们写在了4张绿色的大纸上,纸被贴在床单上,四周装饰了彩带,顶端缀以纸花,横标变成了一把高大的花束。这是一个“突发事件”,让现场很多记者一下子都愣住了。王东马上意识到这是规定之外的“动作”,“有点意思!”他来不及细想,“咔嚓、咔嚓”摁了两下快门。历史就在这1/125秒中定格了。

“小平您好”,一句简单的问候,但充满真挚的感情,就像是对亲朋、对家人的问候,真实表达了人民群众内心深处对邓小平同志的由衷祝愿和朴素、深厚的爱戴之情;也最能表达对党中央的领导、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衷心拥护。

这张定格历史瞬间的照片刊登在1984年10月2日《人民日报》第二版上,随后荣获1985年全国新闻摄影最佳奖和全国好新闻特等奖。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82

图片

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在广东


图片

林永康  油画  2007-2008年


作品赏析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再一次和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二战后,以纽约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当代艺术的种种思潮,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家在重新审视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在同时审视自身文化传统的发展和延续。这一时期的主题创作,艺术家开始思索用更具艺术个性的语言来解读重新关照历史题材,开始用民族的形式来承载民族的记忆,像林永康创作的《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在广东》就是典型代表。画面描述的是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途中,在火车上与地方工作同志深入沟通的场景。


党史解读

图片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党和国家的发展处在又一个紧要关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西方国家加紧对原社会主义国家的争夺和渗透,一些发展中国家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仍然存在。面对复杂形势,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社”还是姓“资”的疑问。路该怎么走,能不能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成为进入90年代后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键时刻,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途中,他多次发表重要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反对腐败,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这些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党中央迅速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传达到全党。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第二单元

图片
图片
图片

83

图片

1997·香港防务交接


图片

廖宗怡、张树军  油画  2007年


作品赏析


《1997·香港防务交接》画面中,建筑在夜色中被闪烁的灯光映成红色,再现了那一令人难忘的历史时刻。1997年7月1日,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7月1日零点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奏起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


党史解读

图片


进入历史新时期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道路。

“一国两制”构想首先被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后被英国和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占。到上世纪80年代,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时机渐趋成熟。按照“一国两制”构想,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1987年4月,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中国人民终于迎来期盼已久的时刻。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別行政区正式成立。”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升起,五洲四海,万众瞩目,神州大地,一片欢腾。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在澳门也如期举行了政权交接仪式。澳门的回归,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这是旧中国的政府不能也不敢解决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84

澳门回归


图片

邢俊勤、罗田喜、王吉松  油画  2009年


作品赏析

图片


《澳门回归》描绘的是1999年12月20日,澳门主权回归中国的历史场景,画面的中央是中国和葡萄牙的国旗,旗杆下面是中国和葡萄牙军人,画面中中国国旗升起、葡萄牙国旗降下,画面中部的领导人抬头凝视国旗,主席台人员起立,左下角站立持枪军人,右下方的众人凝视国旗。在正式创作前,画家们为了达到更好的呈现效果,先后画了很多次小稿。素描稿定稿之后,画家们为了将人物形象气质塑造准确,空间位置安排得贴切,根据人物的位置、角度,收集素材。


党史解读

图片


进入历史新时期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道路。

“一国两制”构想首先被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后被英国和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占。到上世纪80年代,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时机渐趋成熟。按照“一国两制”构想,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1987年4月,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中国人民终于迎来期盼已久的时刻。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別行政区正式成立。”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升起,五洲四海,万众瞩目,神州大地,一片欢腾。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在澳门也如期举行了政权交接仪式。澳门的回归,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这是旧中国的政府不能也不敢解决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85

1998年夏•丰碑


图片

 高泉、张庆涛、孙立新  油画  1998年


作品赏析

图片


《1998年夏•丰碑》再现了1998年广大解放军官兵在党领导下抗洪抢险的战斗场面。放军官兵一字排开呈水平线构图,队伍从右至左延伸远处,突出了抗洪任务的严峻,也彰显了抗洪官兵众志成城不怕危难的大无畏精神,江泽民站立在画面的最中央,抗洪第一线指挥着抗洪战斗画面。

上方乌云天黑的墨青色与洪水的黄色调融为一体,水的处理动感十足,抗洪的惊险场面再现观众眼前。整幅画面刻画细腻情感丰富,让观众对抗洪官兵的坚强肃然起敬。


党史解读

图片


1998年夏,我国遇到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面对特大洪水的袭击,党中央和国务院正确判断,周密部署,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抗洪斗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8月7日,长江上游出现了第四次洪峰,长江九江大堤发生决口。中央军委紧急调动部队进行堵口,于12日堵口成功。8月12日,长江上游出现第五次洪峰。

8月13日至14日,江泽民到长江荆江大堤、洪湖大堤、武汉龙王庙、月亮湾等险段指挥抢险,慰问军民,发出决战决胜的总动员令,给抗洪军民以极大的鼓舞。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军民协同作战,终于夺取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1998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江泽民说,坚决战胜这场洪水,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的一场重大斗争,也是对中国人民与天奋斗的勇气、信心和力量的一场严峻考验。他强调指出,在同洪水的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现出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86

图片

高峡平湖图


图片

施江城、张军  国画  2009年


作品赏析

图片


王迎春、杨力舟的《太行铁壁》以高山寓意不可战胜的人民力量的象征性构图,发挥了国画笔墨和现代造型手法,运用宋人山水大小斧劈皴法,进行了形式探索,达到了空前效果。艺术家强调象征和喻意,将朱德、彭德怀等党的领导人描绘如山石雕刻般耸立,气势撼人。技法上用侧锋、大斧劈皴法表现,用笔奔放,使象征性的手法素描造型与写意笔墨的人物形象塑造有机统一。画面采取纵向式构图人物排列紧凑有序,极具视觉冲击力。


党史解读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壮举。为了三峡工程,中华民族经过了几代人的构想、勘测、设计、论证。

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就提出在三峡建造坝堰的构想。国民政府也曾组织过前期勘测工作,无果而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里说:“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在周恩来的主持下,开始了三峡工程的勘探、设计、论证工作。综合当时的国力、技术和国内国际形势等因素,毛泽东最终决定暂缓实施三峡工程,先修建葛洲坝水电站,作为三峡水电站的实验工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三峡工程又被提上议事日程。经过长期广泛的勘探、研究和论证,1992年4月3日,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在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获得通过,标志着三峡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1994年12月14日,在三峡坝址举行了开工典礼。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实施大江截流合龙。2006年5月20日,大坝封顶,三峡大坝全线建成。三峡水电站大坝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库长600多公里,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现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87

图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图片

焦小健   油画  2009年


作品赏析


作者用突出的人物和水稻构成画面,直截了当,单纯有力。刻意在视觉上将人物头部和的水稻的高度放在同等位置,并让人物采用坐姿,符合袁隆平既是科学家又是种田人的双重身份。那种老年人坐着的姿态和手上的皮肤皱褶真实生动。因为是现实题材和现代人物,作者自然地让色彩的亮度高于色彩的明度,从而将袁隆平质朴坚韧的性格与平实的外表描绘的生动传神。


党史解读

图片


袁隆平,1930年生于北京,中国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30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20世纪60年代初,他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70年代起先后主持育成“南优2号”等杂交水稻品种。1975年他与同事们又研究出一整套生产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使得杂交水稻得以大面积推广,比常规良种约增产20%左右,是水稻育种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增产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作为新一代科研人员的代表,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是挂在袁隆平家中的一首自作诗。袁隆平没有止步,他又提出超级杂交稻分阶段实施的战略目标:把塑造优良的株叶型与杂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技术路线。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88

图片

抗击非典


赵振华   油画(三联画) 2009年


作品赏析


赵振华曾经自述说,创作之前,他多次走访曾在“非典”一线工作过的医护人员,并大量查阅一线英雄的感人事迹。这幅作品面世之后,不仅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而且传播甚广,让很多人过目不忘。关于这幅画的右边一联,赵振华坦言这幕场景再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广州某医院,一位年轻的护士一连二十多天精心护理着一位身患“非典”的老人。由于严格的隔离病房操作程序决定了身穿多层隔离服去卫生间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她几乎不敢喝水,由于长期处于脱水状态,最终晕倒在老人病床前。在画面中,艺术家就着意刻画了这名护士在眼神迷离瘫软倒下的时刻依然紧握着手中的听诊器,像倒下的战士没有放下手中的枪。


党史解读

图片


2002年11月,我国广东省首先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随后,广西、山西、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发生非典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灾害,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往来。面对严峻的非典疫情,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明确提出“沉着应对,措施果断;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加强合作,完善机制”的工作方针,果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将防治非典列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迅速遏制了疫情蔓延,得到国际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北京从非典疫区名单中排除。中国人民在控制非典大规模流行这一战斗中取得胜利。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89

出征


图片

王吉松   油画  2007年


作品赏析

图片


画家选取航天器发射前,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为航天员杨利伟送行这一历史时刻作为创作的主题,写实严谨,人物刻画细致入微。画面中杨利伟的神情坚定而自信,胡锦涛亲切和蔼地挥动手臂。画面构图以简驭繁,焦点集中,主题得到了很好的凸显。


党史解读

图片


2003年10月15日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送行的人们。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5时28分,身着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向大家走来。“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李继耐庄重地下达了命令。8时59分,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苍穹。飞船一步一步升到预定高度,进入轨道。清晨6时23分,经过绕地14圈飞行,杨利伟乘坐飞船,在东经111度29分、北纬42度06分的着陆场安全着陆。6时51分,飞船返回舱舱门打开,杨利伟从舱中走出,向人们挥手致意,掌声和欢呼声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回响。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中国探索太空的伟大创举开启了崭新一页。

2005年10月12—17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第一次将两名中国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我国航天员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茫茫太空第一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施了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号飞船安全着陆,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中国在飞天之路上凯歌行进。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90

生死挺进


图片

苗再新   国画  2008年


作品赏析

图片


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所经历的灾难创痛中,苗再新以新颖的视角展现了描述地震灾害的主题作品。《生死挺进》以抗灾中率部队首先进入汶川县城的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为人物原型进行塑造,王毅处于画面最前方,身披雨衣,表情严肃,心系灾区的那份忧虑与迫切在传神的目光中真切而凝重,面对随时发生的危险,他们坚毅、无畏的性格跃然纸上。


党史解读


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顷刻间山崩地裂、沧海横流、房倒屋塌,无数生命挣扎在废墟之中,这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考验。灾情就是命令,人民的呼唤就是冲锋号,在地震发生的几个小时内,党和国家领导人,解放军、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警察、医护人员、新闻工作者、志愿者等,来不及给家人道别,紧急赶到了救灾第一线。在残酷的灾难面前,全国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组织群众自救互救;人民教师为了学生的安危,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白衣战士冒着余震的危险,救死扶伤;灾区群众强忍失去亲人和家园的悲痛,积极投身抗震救灾;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更是舍生忘死、冲锋在前,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成为抗震救灾的突击队和主力军,彰显了中华民族英勇奋战、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强大战斗力。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这场斗争中,中华民族又经受住了一场严峻的考验。在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中形成的精神,深深植根于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91

图片

鸟巢


图片

吴冠中  彩墨  2008年


作品赏析


吴冠中的画作综合了西画与中国画的精髓,用笔简练。其后期作品常喜以点、线造形,诠释自然之美。《鸟巢》是其2008年的作品。画面中鸟巢用抽象的线绘出结构.线条看似随意而自然天成,结构间点缀以红、黑、黄、绿等色彩斑点,和平鸽从四面八方涌向鸟巢,作品为吴冠中晚年代表作品.将西方的抽象主义和中国传统水墨结合起来.表现语言极具现代性而感情真挚。画作表达了作者对北京奥运和祖国的美好祝福。


党史解读


2008年8月24日,燃烧了16天的奥运圣火,在国家体育场缓缓熄灭。放飞梦想的“鸟巢”,用不舍的温情点亮告别的夜晚,为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画上圆满的句号。204个国家和地区,1万多名运动员,45亿观众,北京奥运会参赛国家和地区有207个,成为至2008年有史以来参赛国家和地区最多的一届奥运会,也是奥运会历史上转播规模最大的一次。“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北京奥运会展现了世界人民团结友谊的和谐图景,这是北京的光荣,也是奥林匹克的光荣。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92

图片

神舟七号


图片

马仿明   水彩画  2011年


作品赏析

图片


作品描述的是神舟七号卫星火箭发射时的情景,画面中火箭在发射架上点火成功,尾部火焰喷射,下一秒就要飞向太空,火箭上五星红旗和中国航天清晰可见,标示着我们太空的飞天梦又进一步的迈向成功。


党史解读

图片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晚,搭载着3名宇航员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执行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任务的主要内容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2008年9月27日16点43分24秒,翟志刚开始出舱,他在太空迈出第一步。16点59分,他结束太空行走,返回轨道舱。

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飞船成功返回地球。“神七”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一个新的里程碑。继奥运后,“神七”在中国民众心中激起了新一轮民族自豪感。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2012年-2021年


第四篇章

图片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坚定不移全面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号召力大大增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前进。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改革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坚定不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进一步巩固。坚定不移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营造了我国发展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行了战略谋划。党的十九大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据党的十九大的展望,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

新时代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第一单元

图片
图片

93

未名湖畔


图片

常青  油画  2014年


作品赏析


这件作品描述的事件缘起于一次以诗歌为名的聚会和寄语,学子们朗诵的诗篇是自己创作的《聆听青年》和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画面是习近平总书记观看完北京大学庆祝五四运动95周年青春诗会演出后与青年人亲切交谈这个场景上,刻画了未名湖畔,博雅塔之邻,一群年轻的学生认真聆听总书记讲话的场景。画面中,总书记微笑站立,目光坚定自信,右手抬起,在讲述着,刚刚举行完诗会,手拿小提琴、身着五四时期学生装的演出服的师生们围在习总书记身边认真聆听,身后是北京大学标志性的风景,湖光塔影,绿树婆娑。画面的氛围驻落在现实与历史之间,突出了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的主题。画面中心是总书记面向远方的目光,正契合了诗中对青年人的无限期望。为了实现画面中诗意的漫延,画家有意安排了背景中婆娑的垂柳、微波粼粼的湖面以及开阔的蓝天白云,整个画面的笔触虽然清晰可见,却波澜不惊,营造着画面和谐的氛围。在色调处理上,画家选用了傍晚暖暖的霞光,很好地把握了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加适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画家并没有刻意去处理强烈的冷暖对比,而是突出了温馨情调的营造。由此,从“内在诗性”到“外在诗意”,使画面具有了鲜明的东方审美格调和时代气息,延续着几代人在油画民族化道路上的探索,体现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

《未名湖畔》采用对称式的构图展开画卷,八位青年人分为左右两组簇拥在总书记身旁,水平构图的处理使地平线和视平线处于同一位置,所有人的面部都是平视,这样的画面安排一方面显示了如同长辈般的“习大大”与青年学子在一起的平易近人。另一方面,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像是邀请观众走进画面中去,一起聆听和交流,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现场感和感染力,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亲切关怀,激发观看者的参与感。


党史解读

图片


2014年5月4日,在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曾经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京大学考察,看望广大师生并发表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号召青年学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总书记的讲话在全国青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共鸣。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94

图片

中国梦·复兴之路


图片

邓文富  国画  2016年


作品赏析

图片


邓文富创作的《中国梦·复兴之路》采用中国画工笔绘画技巧,细腻温润。整体色彩空灵通透,在蓝色调宁静祥和的氛围中又萌发出青绿葱郁的勃勃生机。右侧的大部分画面采用“界画”技法,传统绘画中的亭台楼阁已变为了今天的高楼林立。窗格玲珑,错落有致,横平竖直的构图呈现出平面化的现代美学观感。而左侧的小部分画面则采用弯曲的线条,展现了祖国河山、自然梯田的婀娜,在山川间点缀以点点农家小院。左右两部分的对比,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视觉感受,但在中间的一条“通天”大路的串联下,和谐地统一于画面。大路上的汽车奔驰,产生的动感为画面注入活力。这是一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直入云间,串联起新旧古今,串联起城市乡村,串联起国富民强的梦想与实践。


党史解读

图片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满怀希望地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习近平最后充满信心地强调:“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实践证明,“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当今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梦”正引领着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而勇往直前。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95

相约太空——中华飞天圆梦赞


图片

杜玉曦等  国画  2014年


作品赏析

图片


作品以浪漫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吸收传统壁画的艺术形式来处理构思,构图和色彩的设计;以敦煌神话中的飞天仙女和嫦娥迎接女航天员到月宫作客的浪漫情节作为画面主体;背景用祥云、云海、航天发射、长城、敦煌石窟艺术、月宫等来表现古老文明,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和祥瑞蓬勃的国运盛世气象,共同托现"中华民族实现千年飞天伟大梦想"的这一重大主题思想。


党史解读

图片


2008年,我国“神州七号”载人飞船第三次飞向太空,宇航员出舱太空行走,举国旗、扬国威,向世人宣告:中国人能行!太空,我们来了,月球,我们来了!不久,我国“嫦娥一号登月舱”安全降落月球。如此宏伟壮丽的举世创举,震惊世界,鼓舞炎黄子孙。飞向太空、飞向月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伟大梦想,我们的祖先有寻梦的理想,有许许多多追梦奋斗的实践,仙女飞天、嫦娥奔月的想象,有万户乘箭椅飞天的事例等等;也有今天航天员乘火箭、飞船遨游太空圆梦的伟大现实创举,梦想和事实、历史和现实在太空相遇,神仙和凡人在太空相约。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96

中国梦·探月


图片

黄坚  国画  2016年


作品赏析

图片


作品记录了嫦娥三号无人登月探测器软着陆成功的瞬间,画面的色彩充满想象力,朦胧的质感营造了宇宙空间的神秘氛围,呈现出一种庄重静谧的质感。在素雅的整体色彩映衬中,一抹中国红格外显眼,五星红旗耀眼月球。这个历史性的瞬间,展示了中国探月人的智慧与创造,具有感召人心的力量,打开了世界月球探测史的中国册页。


党史解读


自2013年12月14日在月面软着陆,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着陆器、巡视器顺利完成互拍成像,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取得圆满成功。至2016年8月4日退役,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创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长纪录,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大重要里程碑。“探月路”托起“中国梦”,画面从一个伟大的瞬间入手,展示了中国探月人的智慧与创造,具有感召人心的力量。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97

图片

亚丁湾护航


图片

李如  油画  2013年


作品赏析

图片


李如创作的油画作品《亚丁湾护航》展现了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时的威武场面。本幅作品中作者没有完全按照真实场景予以描绘,而是在视点、角度、层次等方面进行了主观构想,以利落的笔触、硬朗的形象、严谨又具有戏剧性的构图,通过军舰和海军战士的阵容、军容,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光辉正义形象。


党史解读


2009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海盗日益猖獗,作案数量逐年递增。2009年年初至11月,有40多艘船只被索马里海盗劫持,涉及船员600多人。2009年前11个月,我国就有1265艘次商船通过这条航线,20%受到过海盗袭击。该海域频繁发生的海盗袭击事件,严重危及我国过往船只和人员安全,对我国国家利益构成重大威胁。针对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海盗行为,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4项决议,呼吁和授权世界各国到亚丁湾海域打击海盗。

我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是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采取的行动,是我国履行国际义务、维护国际与地区和平安全的举措。编队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中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船舶和人员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护航行动将以伴随护航、区域护航和随船护卫等方式进行,不上岸执行任务。

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从三亚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从此,在国际公认的危险海域有了维护和平的中国力量。

10余年劈波斩浪,10余年接力前行。迄今,中国海军先后向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派出30多批护航编队,十年来,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执行护航任务约1200批次,助力这片世界上“最危险海域”重新成为“黄金航道”,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军队的大国担当。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98

图片

起航北部湾


图片

肖畅恒、蔡群徽  油画  2012年


作品赏析


肖畅恒、蔡群徽作品《起航北部湾》画幅巨大,采取平行透视构图,鲜艳的暖色调突出了蓬勃之气,展示了北部湾宏伟的建设场景。


党史解读


北部湾自古便是中国西南部便捷的出海港湾,其中的合浦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始发港,见证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留下大量文化遗产瑰宝。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视察时就指出:“广西发展的潜力在开放,后劲也在开放。”广西始终牢记嘱托,加快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逐渐形成以大开放引领大发展的全新态势。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99

图片

时刻准备


图片

徐天离  油画  2016年


作品赏析


《时刻准备》刻画了空军飞行员在起飞前的战斗状态。


党史解读


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正式入列海军,人民海军一个崭新的时代——航母时代解缆起航了。其实早在6年前,海军便已开始选拔航母舰载战斗机试飞员。

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副部队长戴明盟被遴选为首批舰载战斗机试飞员以来,带头试飞高难度课目和风险项目,第一个驾机在航母上成功实施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实现了中国固定翼飞机由“岸基”向“舰基”的突破,为加快歼-15舰载机研制定型和航母战斗力建设做出卓著贡献。

中央军委授予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副部队长戴明盟“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荣誉称号命名大会2014年9月1日在京举行。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宣读了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的命令,并向戴明盟颁发勋章和证书。

吴胜利在讲话中指出,戴明盟是海军部队践行强军目标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体现了第一代“航母人”建设强大海军、走向远海大洋的使命责任,展示了中国海军加快战略转型、奋力开拓进取的丰硕成果。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第二单元

图片

100

脊梁


图片

任伟  国画  2020年


作品赏析

图片


任伟创作的《脊梁》整幅画是2米乘1.2米,画面正中是钟南山院士,空军前往武汉的场景、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等则出现在画面的后方,一个个场景组合起来像是长城。

“我重点是突出的是钟南山,这么大年龄还奔赴在一线,在我心中,他就是民族脊梁。”任伟说,钟南山奔赴一线给了市民安慰和寄托,同时,在一线的医务人员、军人等组成长城的形状,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民众的支撑。


党史解读


2020年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钟南山被颁授共和国勋章,他敢医敢言、勇于担当,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

钟南山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就是医务人员的初心;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医者的使命!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101

图片

鲲鹏出征——逆行的光辉


图片

陈建新  油画  2020年


作品赏析


陈建新的作品《鲲鹏出征——逆行的光辉》将我国的大型运输机运20(绰号“鲲鹏”)置于画面正中,一群军队医护人员在机舱外列队前行,画面逆光的设置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背景中的朝阳冉冉升起,象征着在军、民的共同奋战中,“战疫”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作品的两侧,作者还结合了中国书法讲述画面故事,既是对油画语言的补充,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体现。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102

图片

疫·情


图片

严文宇  油画  2020年


作品赏析


作品体现了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它们选取了独具特色的切入点,或刻画医生队伍的背影,或截取医生急救后的疲惫姿态,抑或是以孩童的视角展现医护工作者的艰辛……这类作品丰富了医者形象的表现层次,使其形象更加立体、多样。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103

图片

天使·阵地


图片

兰承兵  油画  2020年


作品赏析


《天使·阵地》描绘了白衣天使在拯救患者时,家属在另外一帘远远地担心和支持的心境。取名《天使·阵地》是兰承兵对于一线工作人员的致敬,整个画面运用了较亮的蓝灰色调,营造出了一种天使神圣之感。“你们都是天使,所以一定要保重自己,平安归来。”“普通人可以在家自我隔离,也是远离了危险。而他们则将自己暴露在危险境地,值得我们去歌颂和尊敬。”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104

图片

急救之后


图片

林印吉、周思源  油画  2020年


作品赏析

图片


林印吉、周思源的油画《急救之后》刻画了两个身着工作服的医护人员在抢救病人后,由于过度劳累,不自觉地在医院过道睡着了的场景。作品抓住了医护人员“累倒”的瞬间,通过反映他们的辛劳,赞颂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忘我的奉献精神。同时,也注重表达医务人员都是血肉之躯,使医护从业者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105

义无反顾


图片

汪清、宁婷  油画  2020年


作品赏析


《义无反顾》以抗疫第一线身穿防护服的白衣天使为创作原型,采用大幅肖像构图,以写实手法,着力描绘出白衣天使经过长时间高强度战斗,水蒸气弥漫在整个护目镜上,但仍然无所畏惧的状态。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图片
图片

106

图片

日夜奋战


图片

方圆  油画  2020年


作品赏析

图片


方圆的作品《日夜奋战》采用横向构图,展现了火神山、雷神山等医院建设的全景。作者以红褐色表现地面,营造出疫情期间紧张的氛围。同时,画面正中洁白的医院得以凸显,象征纯净的环境与瞩目的“中国速度”。作者利用油画刀笔肌理塑造出地面的层次感,泥地粗砺、崎岖的质感暗喻着人类的前进并非一路坦途。相较之下,医院的平整则给人带来忙中有序、坎坷中有希望的感觉。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力量与令国民动容的奉献精神,在上述画作中得到了全面呈现。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107

严防、严控


图片

张国忠  油画  2020年


作品赏析

图片


张国忠的《严防、严控》对消毒、防疫工作进行了表现。描绘了小区出入排查的画面,展现了防控人员进行车辆消毒、检测体温的画面。作品在写意的刀笔结合中,传达出了粗狂豪迈的视觉冲击力。

图片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108

同心协力


图片

曾高潮  油画  2020年


作品赏析

图片


曾高潮《同心协力》以羌族人民为疫区运送新鲜蔬菜的场面为表现对象。少数民族同胞搬运蔬菜的场景,显示了各民族团结互助的力量。作品以绿色为主色调,在蔬菜与植物的绿色中,彰显着生命的活力与对美好未来的希翼。


党史解读

图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面对前所未知、突如其来、来势汹汹的疫情天灾,中国果断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中国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决心,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条。14亿中国人民坚韧奉献、团结协作,构筑起同心战疫的坚固防线,彰显了人民的伟大力量。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我们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经济发展稳定转好,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筚路蓝缕 开辟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文献展



结 语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已经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历史事实雄辩地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在新的百年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新的壮丽篇章!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参考文献:

1.林宏伟,高永中.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2.《中国共产党重大事件纪实》编委会.中国共产党重大事件纪实[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光辉历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作品集(中国美术馆)[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4.中国美术家协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集[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5.张珊珍.党史必修课[M].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7年

6.张荣臣,蒋成会.中国共产党建设100年100个坐标[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

7.李树声.怒吼的黄河—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美术[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

8.中央美术学院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小平您好—邓小平生平主题油画展作品集[M].中央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8.

9.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讲话

10.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讲话

11. 郑谦.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史(第一卷)[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12. 黄福特.人民日报中的共和国大事:1949-2019 [M].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

13. 李松.不能丢掉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的六大法宝[M].新华出版社,2016.

14. 新华社十九大报道组.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新华社十九大报道精品集[M].新华出版社,2018.

15. 王公龙.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M].学习出版社,2019.

16. 陈学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17.潘维.信仰人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传统[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18. 任仲文.我是共产党员:科学报国带头人 [M].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

19. 肖贵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0.田鹏颖,武雯婧.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图片